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Facebook大跌

Facebook 2018年Q2業績及前景預測都比市場預期差很多。

以前景預告來看,Q3及Q4的年增長率將會放慢至大約30%,美元轉強是最大影響。另外,增強用戶私隱帶來也是另一大影響。最後,FB把用戶重心放到Stories上,但Stories的廣告轉化率低很多 (按一按就可跳到下一格,亦即是說連個廣告是甚麼也未看清楚就直接跳過了),廣告的價錢亦比傳統所謂feeds ads低。

日活躍用戶(DAU)的增長也有放慢,北美Q2 DAU按季持平,歐洲更下跌了,歐洲GDPR政策是在5月底實施的,所以在Q2只有一個月的影響但也拉走了近1%的歐洲DAU。

另外,公司預告長線的經營利潤率會在35%,比上季44%低很多。

整個業績及管理層前景預測肯定是差的,FB的速度由從前超高速跌到中高速模式,股價唯有大插一下。

個人組合持有少量Facebook,我曾經提及我認為FB的商業模式有一定弱點。因此個人組合可能會持有其他科技巨頭6至8%,而FB從未進10大持股。但同時即使3月大跌時我亦沒有沽出,我認為以現在估值,FB依然有一定投資價值。Instagram現時的利潤遠不及Facebook,但潛力也不錯。另外,管理層強調FB現在開始把重心放回增加用戶間的互動,而不是一打開Facebook只是一大堆新聞、影片以及廣告。我認為Facebook從前是去得太盡,現在嘗試返回社交網絡的本質,即使短期會有陣痛,但是令平台發展更加可持續,也是一件好事。

另外,其實監管收緊全世界都要面對,不只是Google、FB要硬食,很多小公司的監管成本也一併增加。FB佔了線上廣告市場2成多份額,用戶之多也沒有多少個平台可與之比較,廣告商其實也沒有太多好選擇。只要FB能重新提升用戶的互動及熱情,我認為FB依然能繼續前行。

最後,當然不得不再次強調注碼控制的重要性。

2018年7月20日 星期五

日韓化妝品股的一些個人意見 (LGHH, Fancl, Shiseido)

韓國
LG Household & Healthcare (051900): 有三大業務,護膚品、飲品及日常用品(如洗頭水、淋浴露),基本上後兩者都沒有甚麼增長。但護膚品業務做得很好,中低端品牌如Faceshop做得不好,但高端品牌特別是Whoo很受歡迎,有傳彭麗媛都是用Whoo。個人認為公司的動力比Amorepacific好得多。

日本
Shiseido: 估值不低,但如果我要買亞洲化妝品股,除了Kose外就會買Shiseido。曾經有段時間因中日關係轉差而陷入困境,在中國被韓牌搶走很多份額。新CEO上任後,乘著中日關係回暖大做marketing,一些高端品牌如CDP極受歡迎。而且公司策略上的廣度遠遠超前其他亞洲公司,其他公司還在講如何吸引訪韓/日旅客,Shiseido已在談全球策略,如何在全球各地都能吸引中國旅客購買Shiseido的產品。在線上投入方面雖然落後於西方大牌如Loreal,但亦超前其他亞洲公司很多,完全是處於another league。

FANCL (4911): 曾經有段時間做得很差,直至數年前創辦人回歸並決定大做marketing,銷售及利潤重拾增長。品牌定位天然無添加,亞洲不少消費者很受落。他們的一些食落肚的產品例如骨膠原飲品很受大陸旅客歡迎。日本2,3年前修了法例,容許有一定科學根據的產品以功效作宣傳。從前的產品,以護眼為例,包裝上亦不可以以護眼功效作宣傳。現在法例放寛後,產品上的差異化空間有所提升。最近他們跟Nestle一起搞一些健康飲品,Fancl只提供材料及品牌,銷售及marketing都交給Nestle,利潤率可以有提升空間。但這種健康產品始終競爭大,加價空間少。而且Fancl很絕大部份銷售都是Fancl這單一品牌,增長的天花板應比其他公司低,現在的高估值也不敢太看好。

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共享單車關門大吉

上星期有共享單車在香港關門大吉,我一直都很不喜歡這種生意模式。一來番大陸看見很多共享單車,沒錯是帶來了一些方便,但其實被廢棄的單車多得恐怖,簡直是生態災難。

另外,這種生意的模式跟近年很多野蠻增長的行業一樣,先狂燒錢給補貼、優惠給用戶,獨佔了市場再去想如何賺錢。貧窮限制我的想像力,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共享單車、共享尿袋 (充電器) 這些如何賺錢。最後都是像美團外賣一樣搶了流量再把流量送到別處賺錢。但以補貼搶流量的方法有多持續是一大問題,今天你用補貼殺死所有對手,然後你以為之後可以不用再補貼用戶。但如果本身吸引用戶的全要武器只是補貼的話,隨時又會有另一間願意燒錢又有實力的公司踩進來跟你鬥搶流量,鬥平鬥賤永遠最辛苦。

現在很多VC害怕錯失下一隻小米、下一隻頭條、不停把初創公司估值搶高,中間死了多少公司,沉沒了多少資本,難以估量。即使是現時的IPO我還是很保守,其實我挺看好小米的前景,印度/東南亞/歐洲還有很大市場去搶,但估值實在驚人。

增長前景是有,但護城河有多深我還是不清楚。鬥平鬥賤搶了流量再用其他方法賺錢,小米算是先行者。看好的人認為米粉不是貪小米平,而是真fans,這個我不懂。小米UI及其他電器創造的ecosystem是不是真的有個高的轉換成本,我也不清楚。

但步步高老闆段永平 (亦是Oppo/Vivo老闆)說過"那些追求性價比的公司恐怕是既沒有長長的坡更沒有厚厚的雪。性價比其實就是為性能不夠好找借口,我也是花了很多年才突然想明白的。" 這個我是很同意的。

2018年7月6日 星期五

瑞年停牌

早幾日睇新聞看見瑞年 (2010 HK)終於停牌,3年前Glaucus指佢造假,我讀完份報告已經確定玩完。今次特別講講這鬼股因為自己讀大學果時,叫做入左股場3,4年時曾經買過,開頭甚至打算做長線投資。

2010年正值外資回復對中國的興趣,消費品行業人人爭住買。當年睇瑞年,基本上有2樣野,中國Amino acid市場極細,普及率如追上歐日已經不得了。瑞年當年話有成20%以上市佔率,是行業龍頭。另外,長江生命科技是策略性股東,並派出Edmond Ip做非執董,不少大funds如GIC、Templeton都有入。Mark Mobius當年也是大讚瑞年,更話自己參觀過廠房及服食其產品。

當年年少無知,就咁簡單睇盤數覺得數字靚仔,連現金流也是強,加上個theme好似幾好就買來投資。2011年股價跌了無耐時買入,之後繼續跌。其後歐債危機打到來真係頂唔順要迫自己減risk,輸4成下清了倉。現在回看當然是執番身彩,加上學生哥無咩錢,其實輸了的錢只是好少。

之後都無再follow呢隻股票,因為2012至2015年一直trade緊4,5倍PE,太低PE的股票我反而有戒心。2013年已有內地blog質疑瑞年是造假的地雷股,但一直到2015年年中還有幾個報紙專欄以PE低為由推這隻股票,有時覺得每日都要寫d野出來交貨的寫手實在不易做。 

很多人事後回望會抽些所謂蛛絲馬跡假如派息率奇低等等去解釋為何瑞年是假,我認為公司有心要做假,一般人甚至機構投資者是很難發現。現在回望,我認為有樣野馬後炮可以看到的是要小心公司經常有資本開支過多,不同行業有不同的需要。做保健品有否需要連年起廠是一個問題,最大問題是起完廠沒有反映在營收增長上。但這些都只是事後解釋,當局者迷,當你企在那個時點上睇盤數可能會有疑問,但隨時會被管理層簡單解釋下就不再深究。另外,產品真不代表盤數真,可能產品是真實存在但其實收入只有很少。

總括來看我認為要知道一家公司有否造假是不可能的,隨非你好似同管理層有仇咁全職去調查,所以要靠控制注碼去管理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