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Tesla鬧劇

Elon Musk一時意氣在Twitter公布有機會把Tesla私有化,後又極速決定繼續上市,挾了沽空者一下就沒了。本身Tesla打算私有化的決定已令我十分不解,雖然Tesla的確需要集中長期的計劃上,但經常性出現的短期資金需要又是十分實在的問題,私有化後要集資的難度一定增大,萬一其中某些股東也失去耐性就更麻煩。

雖然Tesla股票有很多人沽空,但不可否認同時也有很多支持者,而且作為一個經常受到媒體關注,免費打了很多廣告,這些都是Tesla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的好處。

更令人擔心的其實是Tesla的Model 3遲遲不能加快生產,很多落了訂的買家一直乾等。暫時還沒有很多電動車品牌能與Tesla一戰,消費者依然很喜歡Tesla,但挑戰者都來勢洶洶,包括Dyson都已經在研發電動車。無人駕駛技術方面就更難,Tesla一直跟Alphabet的Waymo及Apple火拼,荷包厚度遠超Tesla,亦挖了Tesla不少人才。Tesla的競爭優勢能否持續是我沒有持有Tesla的最主要原因,在一個急速成長而人人都想做的行業,所謂的領先優勢其實很脆弱,特別是電動車還是在發展的極初期,隨時會被人彎道超車。

另外,Elon Musk最近經常抱怨睡眠不足,市場也開始擔心Musk的健康能否一直帶領公司,而且Musk真正想專注做的生意其實是SpaceX。有朋友問Musk有甚麼三長兩短Tesla會否大跌幾成,我認為賣盤給Apple機會更大。

個人組合沒持有Tesla及Apple。

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所謂巴菲特指標是舊時代產物

早前睇報紙見到一個專欄引用一個所謂"巴菲特指標"指出現時美股以這指標來看是科網股後最高,並帶出美股估值超貴的看法。

所謂"巴菲特指標"是指股市總市值/GDP(國內生產總值),亦有用GNP的版本這個指標有幾個問題:

1. GDP是一個產出量的概念,類似收入而不是盈利的概念。因此這個指標近似市銷率(price/sales),但股市是以盈利驅動。

2. 既然GDP是類似收入而不是盈利的概念,那跟歷史作比較有很嚴重的問題。從前股市最大的公司都是製造業巨頭,例如GE。現在最強大的生意都是互聯網服務行業,除了Amazon及Netflix外,其他企業如GOOG、Facebook、Apple的利潤率高得驚人,從前的巨頭跟他們比完全不是一個級數。既然利潤率有如此大的差別,那跟歷史比較就有很大偏差。再者,現在的巨頭的護城河跟從前那些製造業巨頭比高很多。

3. GDP完全是一個國內指標,Donald Trump攻擊很多企業去了海外設廠,這些海外工廠並不會貢獻GDP。蘋果在中國組裝iPhone每部十元八塊美金的組裝費是中國的GDP而不是美國。在全球化的潮流下,美國企業越來越多盈利來自海外,這些海外收入很大部份是不會計算到美國GDP內。

說了那麼多就是要指出這個指標是舊時代產物,幾十年前美國企業還未全球活躍前可能還有些作用,但現在這年頭用還跟歷史比較實在牽強。

最令我不解的是,估值指標最直接的是用市盈率,這年頭要找指數的市盈率並不難。用市值/GDP是完全不必要而且容易被指標誤導。我無意在這篇文討論美股平或貴,我一聽到有人引用這些似是而非以及容易誤導人的指標就非常反感。指標這種東西從來不是科學,但有很多遠比這個指標直截了當的選擇,特別是在指標貼上巴菲特的名字吸引眼球以及增加指標的"權威性",其實只是把nonsense包裝成好像很有道理的東西。

2018年8月19日 星期日

關於投資上的抄功課方法

很多投資者都喜歡參考知名基金經理的組合並跟著去買,我認為這是很普遍而且合理的做法。股市那麼大,一個人看得到的股票有限,跟著聰明錢走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我也很喜歡參考其他人的組合,多數我參考完會自己再研究某些自己感興趣的股票。如果沒有自己研究過就抄功課有一個問題: 在操作上會沒有清晰的方向,跌了應該止蝕還是加碼,甚麼時候take profit,這些都很難掌握。

所以,我參考的對像不一定是名氣大的基金經理 (有些名氣特大的基金經理例如Bill Ackman,過去2,3年你盲跟應該賺不到錢),而是他們的投資理念跟自己有相似之處,他們買的股票我大概會明白背後邏輯。

有很多基金公司都會有季度update讓投資者了解他們的想法。亞洲股票都說我比較喜歡參考First State,他們的track record還是很好,而且投資理念跟我相似。美股我喜歡參考Ruane Cunniff & Goldfarb,Sequoia Fund就是由他們管理,我很喜歡看他們的季度報告,很多股票他們都會分享他們的思路,是學習的好材料。兩間公司基本上都是買入高質量而且增長潛力好的公司去長期持有。

至於股神巴菲特的股票組合,雖然他是我偶像,但我很少參考他的組合。主要原因是Berkshire Hathaway資金太多,組合上都是超級巨無霸股,有心研究的一早就研究了,沒甚麼新東西好參考的。另一方面,Berkshire Hathaway的重心是做大收購,二級市場的股票投資也由兩位副手Todd Comb跟Ted Weschler分擔了,有些持倉相對Berkshire Hathaway的整個組合不大而沒有披露。

本人跟First State及Ruane Cunniff & Goldfarb沒有任何關係。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通街地雷,無謂硬碰

現時港股市況跟外圍差天共地,歐美仍算堅挺,但港股很多股票已被打散。有人說8月後美股都會散,我對大市一向意見不多,但美股都被打散時,即使港股已調整一段也會難逃再中棍。

近年港股有北水幫助下已好一些,但始終跟歐美日不同,港股是一個極重資金流的市場。歐美日市場深度高,有極多所謂natural buyers的本土機構投資者,例如退休基金、保險公司等等定期買入,香港真正本土的大資金很少,至少相對港股的體量來說很少。

本週港股有大量地雷,教育股被民辦教育促進法的修訂本一棍打死。個人只持有在美上市搞補習的新東方,從來未持有過香港教育股。主要是對企業管治的信心低,而且政策風險大。事後那些公司都提出他們的解讀以及政策對他們影響不大,我認為,如果要對一個政策找律師逐粒字的定義去挑,其實已經表示是在鑽空子。鑽空子代表一定會中招嗎? 不一定,只是萬一中招也無得怪人,我依然堅持不碰這個行業算了。當然新東方也會有政策風險,但課後補習的政治敏感性跟正規學校比差天共地,不敢說不會出事,但控制注碼後風險是可控。如果我真要買港股教育股並用注碼控制風險的話,我可能會買1%,雞肋就索性不費心了。

舜宇光學業績比預期差,一跌就跌了四分之一。自己成世人從未買過硬件股(除了Nvidia及Micron,但晶片又不同於那種硬件),主要是不肯定硬件股的競爭優勢。科技類是要不停升級讓領先者可以不停向前跑不被後來者追上,半導體如Intel、台積電等都有一個極長的升級路徑一跑就是幾十年,現在Moore's Law在放緩,這路徑何時到盡頭已很難說。像手機的音箱、機殼、鏡頭等的升級路徑就更難說。但我傾向認為鏡頭依然可以一直升級,現在舜宇跌回一個還可以的估值,我又有興趣入一入場,但暫時仍觀望。

閱文業績一出又死,自己曾經持有過,但認為自己高估了付費閱讀的增長潛力,就於7月少蝕沽清,算好運。業績顯示付費閱讀表現不太好,而版權營運表現不錯。但他們突然出巨資買了一間studio,我明白涉足影視業的重要性,但自己直接搞studio已經背離了本身輕資產閱讀平台的本質,暫時觀望。

現在通街地雷,個人是不喜歡所謂分散投資去"分散風險"的,越是分散越是不明不白地中棍。集中自己有信心、熟悉的股票,即使中棍也可以迅速決定自己是錯還是只是短期要捱一捱。手中一堆不太熟的股票中棍,連應該buy/sell/hold也決定不了是最壞的情況。
雞犬皆升時反而應該分散,任何角落的機會都不放過。

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

Asics又中招

3月中時提到我對Asics及運動鞋的看法,結果上星期Asics出業績又單日跌10%。

北美洲銷售下跌差不多2成,歐洲扣除歐元轉強影響也是下跌的。中國上升15%但其實Nike中國比Asics不知大多少倍但增長速度還比Asics快。整個集團只有潮牌Onitsuka Tiger增長還可以。

管理層痛性思痛做了個簡報分析失敗原因,例如公司對消費者的需求改變反應慢等等。日本公司很多管理層也反應很慢,Nike都不知講了多少季度要增加應對消費者改變的速度。

巧合地,3月中那篇Blog文我提到為甚麼我認為Nike React可以成功,4月時Asics就發佈了下圖的Hypergel。這個設計是Asics從來未有的,也符合我認為現在Athleisure的趨勢下,一個成功的產品的重要原素。Asics一直做得不好,主要是外型差。但如果能把這Hypergel的中底跟潮牌Onitsuka Tiger結合,或許會刷出火花。但暫時我對Asics還是觀望態度,我對管理層的質素還是有保留。

個人組合沒有持有Asics,但有Nike。

Image result for asics hypergel

2018年8月4日 星期六

2018年7月 個人組合小結

                    7月       年初至今
組合            -0.1%        5.4%
SPY US      +3.7%       6.3%
盈富            -0.5%       -2.0%
ACWI US   +3.7%       +2.8%

7月表現兩極,中資股(包括港、A、ADRs)拖累組合跌1.5%,外國股(包括美歐日)支持組合升1.8%,結果得個桔。表現最差不用多說就是騰訊,其他ADRs表現也很差。

組合十大持股
                               比重         
Visa+Mastercard    7.5% (我並沒有特別區分V跟MA,都視為同一個主題)
Alphabet                 7.4%
騰訊                        7.3%
Microsoft                 7.0%
Amazon                  5.8%
Salesforce.com      5.0% 
Nvidia                     4.8%        
Palo Alto Networks 4.3%     
Alibaba                   3.5% 
Softbank                 3.4%

組合持有26隻股票
另持有現金10%,這現金水平不是我整副身家的現金,是扣除了一部份雷打不動的備用現金後的現金水平。另外如果該月份沒有任何交易,現金水平是會上升的,因為每月都有工資收入供我投入到股票組合中。

7月買賣金額基本抵銷,但沽清了一些雞肋股:
BlackRock: 2月已經減持的,市場萬一大跌BLK走唔甩。
Berkshire Hathaway/B: 現在美國經濟還強,但萬一貿易戰打中美國經濟又是走唔甩。
Micron: 暫時未肯定貿易戰有否重要影響,始終記憶體是seller market。但萬一中棍就一定係好傷,暫時避一避鋒頭。
閱文: 閱讀業務增長很一般,比自己預期差,而且有很多其他娛樂方式與之競爭。閱讀做不好的話甚麼版權營運業務都不用講下去,先離場觀望

7月買入中銀飛機租賃及借調整買入LVMH(借EUR),以及增持核心持股MSFT、MA、GOOGL、CRM。

雖然上述沽清的股票都是因為貿易戰而沽清,但不代表我對貿易戰有一個很strong的觀點,主要是沽清那些我認為萬一中棍會特別受傷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