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個人組合的一些思考

今年個人組合從絕對回報上非常不錯(除非未來40天突然股災),但相對回報上非常一般,一方面是自己年初倉位太低,一路慢慢加回去導致落後大市。我認為去年自己8月開始減倉,9月開始更aggressive減倉是執行得不錯,但年頭開始反彈則追得非常慢。

這裡引伸一個問題就是market timing的難度,time中沽果下但可以time唔中重新買入果下最後可以得個桔。摩根士丹利這週upgrade了南韓記憶體股包括三星電子及SK海力士,大摩2017年11月轉沽半導體股的timing近乎完美,但台積電及三星股價早於今年第1季見底後就沒有再跌過。大摩一直死撐到今週終於upgrade,但一來一回其實不比buy and hold好多少。我當然不敢笑大摩,他們美國的半導體團隊跟了這些股票十多年,但想帶出的是,timing cycles需要做對2件事(一買一賣),而事實上做對其中1件已經很困難。

第2件事是關於選股,今年有一些股票其實完全不屬於自己能力圈內的股票,而且從估值上也很難justify,只是可見momentum強就因貪心而買入,結果輸得比較金。2017年甚至18年年頭雞犬皆升,追theme這策略很好用,但今年沒有那麼容易了,很多股票表現一般但因為認識不夠深,有時沽出還是繼續持有的決定很難做。所以個人投資組合開始沽出一些自己並不熟悉,當初只是追theme買入的股票。這方面有2種不同理論,傳統金融理論講求分散風險以及避免所謂home bias,應該投資離自己日常生活較遠的資產,即使不熟悉,只要足夠分散就可以。另一理論來自Peter Lynch,他說研究股票應先從日常生活開始(要一再強調只是開始,Lynch從來無話過日常生活接觸到咩公司就要買其股票),原因是這樣可以較容易取得認知上的優勢。2種理論各有道理,大家應各取所需,自己傾向Lynch。而今年詳細分析自己紀錄令我更相信這道理,唔識果d股票間唔中幾隻可以賺到不錯的回報,但亦有好多不明不白輸番出去,net-net其實還是自己真的很熟悉的股票賺得最多,輸得較少。

第3是關於槓杆,我認為低息率將會維持一段頗長時間,其實自己亦是有能力leverage up自己的個人組合。個人組合包括家人的錢,而自己有個替家人保底(至少有個最低回報)加上一定的upside的協議。所以只從自己的錢的層面上,我已經利用家人的錢leverage up。但我認為現在銀紙越來越不值錢的時代,真的有整個組合都leverage up的需要。自己持有的股票風險並不高(個人認為比買樓更低),適量leverage的話自己應能承受。Leverage亦有很多方法,自己傾向用沽一籃子低息外幣,沽空套錢亦是一種辦法。

3 則留言:

  1. 師兄,
    請問 可否分享

    自己傾向用沽一籃子低息外幣

    如何操作?

    回覆刪除
    回覆
    1. 其實即是用IB的margin, 但借的貨幣是如Yen, Euro那些低息貨幣

      刪除
  2. 謝師兄分享. YEN 及EURO 我也SHORT 了一些, 學習中...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