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給騰訊說一些好話,以及一些風險提示


圖片來源: 搜狐

本週末有事忙加上騰訊業績比較time sensitive,故今天發文而本週六不會發新文章。

騰訊上週出了2018年第1季業績後股價略有反彈,我認為業績只能算中規中矩。原因是剔除投資重估收益後經營溢利只增長了28%,以騰訊的高估值來看,這樣的業績只能說一般。

現金流方面我沒甚麼意見,不知道是否跟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一些付款新規有關,京東及唯品會Q1都是這原因有明顯的現金流調整,但這些調整都是一次性的。另外,季度現金流有上落是挺常見的事,暫時在這項目我還是抱中性及觀望態度。

遊戲業務表現還算可以,但PUBG遲遲未能打開收費模式,有傳是因為限韓令還未完全解決。但PC版Fortnite已經開始向監管部門申請。騰訊作為娛樂+媒體巨頭,我認為最大風險不在於甚麼騰訊不再創新的批評,而是政府監管風險。當然,政府監管會有礙創新。

廣告業務表現強勁,特別是社交廣告增速再加快。媒體廣告則仍處於內容平台調整期,增速是靠騰訊視頻支撐。

整體業績只能說一般。

------------------------------------------------------
最近炒得熱烘烘是很多人批評騰訊不再創新,這就有一個問題,很不幸的就是中國互聯網公司何時有真正創新過? 中國互聯網公司致勝關鍵都是先發制人把外國的東西抄進國內再用網絡效應大啖大啖咁食,遊戲的玩法一直是這樣而大部份公司包括騰訊一直都是依這路線去玩。批評騰訊批得最狠的是今日頭條,今日頭條的信息流產品也不是甚麼創新,只是他們從3,4線,競爭沒怎麼激烈的城市起家。他們的短視頻平台: 火山、西瓜、抖音也不算十分創新,快手比他們早得多。

我認為騰訊是輕視了短視頻的快速冒起,但已在作出調整。很多人認為你讓其他對手冒起就代表有被覆滅的危機,我認為這是太過敏感,因為中國的情況跟很多地方不同。很多所謂新對手是乘著中國3,4線城市一直沒有很多app主力服務那些人的痛點而來的。又以今日頭條為例,其實就是微博主要用戶為1,2線城市人群,而今日頭條把類似的模式搬到3,4線城市去。中國城鄉差距是很大的,我一直認為坐在深圳、北京、杭州的互聯網產品經理未必真正理解3,4線人群的需要,因此這方面有新對手做填補是正常的。但這不代表那些新對手能輕易踩進1,2線城市搶奪現有巨頭的份額。再者,中國市場是很大的,人們用app的習慣其實也挺分散。真要擔心競爭其實一早就應該擔心微信及微博各自踩入對方的領域,但事實是兩者可以並存,而競爭其實一直都在。

另外,騰訊現在主要是在現有平台做延伸,Amazon也是不斷於現有平台做延伸。但於現有平台做延伸不等於沒創新食老本,微信小程序就是一個例子,我認為這個是一大創新而且直接繞過app store。跟據Questmobile的數據,微信小程序去年12月底改版後已極速成為有2億日活躍用戶,我認為有很大潛力。

另外,即使是外國巨頭Amazon, Facebook, Alphabet也不是年年推出極成功的創新產品。而事實上,成功的創新產品,即使5年才出一個也夠了。
---------------------------------------------------------
對騰訊的風險提示:

1. 我認為這適用於所有中國互聯網公司,如上所述,3,4線城市起家的app例如快手、今日頭條、甚至拼多多下一步的擴張肯定是向上發展,而其他巨頭如微博、京東、百度肯定是向低的城市沉澱。今年2幫人將會直接競爭,我認為向下沉澱的巨頭會有較大優勢,但獲客及推廣成本今年一定會提升,造成短期的盈利受壓。另外,支付寶及微信支付本身已經打到飛起。

2. 騰訊跟5年前不同,現在已經是全內容平台的超級巨頭,而且內容平台的性質比電商如阿里巴巴敏感得多,監管壓力只會一直上升,但這個風險投資者沒有辦法避免,只能透過控制注碼。

個人組合最大的持倉正是騰訊,但這是由於4年前大學畢業買入以及中途加過倉並揸到現在而其股價不斷上升,其實並不想持有接近10%。短期(1年)來說我認為騰訊能大幅跑贏大市的機會不大,所以我只會由得組合變大去稀釋騰訊的影響,降到7%再作打算。

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談一談我對MAAA (Microsoft、Amazon、Alphabet及Apple)的看法 (1)

今次談一談我對MAAA(Microsoft、Amazon、Alphabet及Apple)的看法,前三者都是個人投資組合中最核心的持股,而Apple曾經也是,但已在去年底賣清光。

我首先談一談Amazon及Apple,兩者是一個很好的對比。前者雖然增長快速,但只賺一個極低的利潤率,用會計盈利計PE的話達過百倍,而且是一家淨負債公司。後者則是利潤率極高,每年賺超過400億美元的盈利,賬上大把現金,市盈率只有約15倍。但我在去年底時就把Apple沽清,集中在其餘3隻MAA身上。

“Almost all good businesses engage in 'pain today, gain tomorrow' activities.” - Charlie Munger

我認為判斷一間公司最重要是公司的競爭優勢,即所謂護城河。我一直認為Apple有很強的護城河。除了品牌優勢外,就是iOS整個生態系統的轉換成本頗高,用戶用開Apple的產品就不會輕易"轉會"。Apple的服務收入平均增速超過20%,現在已佔總收入2成,可以看出這個生態圈給Apple帶來很多好處。雖然iPhone X的銷售遠比預期差,但我認為消費者還是很樂意留在Apple的生態圈,只是換機速度慢了。

然而,我沽清Apple的原因是我認為Apple沒有明顯擴闊護城河。Apple Watch的確是一個不錯的產品,全球最好賣的智能手錶,我對智能手錶越加普及極度有信心。Apple如何善用Apple Watch去延伸平台的闊度是非常重要,健康可以是一個方向。但除此之外,Apple的平台沒有明顯加闊之勢,服務收入有大約四成都是App store,另外一個增長點應該是Apple Music,但這些增長點都沒有大幅擴闊Apple的護城河。

Apple曾經也提過iCar這東西,然而都是只聞樓梯響。Smart speaker Homepod更被Amazon Echo打得落花流水,讓Amazon取得一個智能設備的終端入口。我大約4年前大學畢業時已買入Apple作長線投資,2015/16年Apple曾經有3成drawdown都不離不棄。一直認為科技發展空間還是極大,而且Apple佔據了高端智能手機的高地,又擁有極多資源去創新。有一手好牌,而其實Apple也打的不錯,只是看來其他科技巨頭打得更好更進取。

題外話
在Amazon的書"The Everything Store"中,Jeff Bezos曾經說過Steve Jobs的錯誤是把iPhone定價太高,變成一件利潤太好的產品,結果吸引大量競爭對手。按照Bezos的邏輯,如果iPhone由他打骰,應該會像小米一樣,硬件以極低利潤率出售,擴大了用戶再建立生態系統。我其實不認同Bezos這個邏輯搬到iPhone上。Amazon建立AWS雲計算的時候,他們是行業先行者,這個先做大市佔再建立生態的策略十分合理。但iPhone其實並不是手機先行者,老早已經有Window Mobile,Nokie的Symbian,Blackberry在競爭。站在當時的角度,用利潤率極低的產品搶市佔隨時被現有對手反擊鬥燒錢,我認為用回Apple一貫的高端品牌、差異化產品是十分合理。但我想說的是,Amazon及Apple走的是2種完全不同的哲學,但都是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因此分析企業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要隨時間學習。

下回談談我對Amazon的看法。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2018年4月 個人組合小結

4月回報-0.3%,跑輸大市,標指+0.3%,年初至今回報2.2%。

4月表現最差的是台積電、Micron及閱文。台積電調低了全年增長預測,主要是來自高端手機 (iPhone)的需求減弱拖累。台積電的業績一下子打沉全世界Apple相關的股票。另外,美國打沉中興後,市場非常擔心華為的情況,又一下子打沉華為相關股票,包括港股瑞聲、舜宇、以至中軟國際等。幸好組合真正和手機直接相關的只有台積電及Micron,不算特別受傷。


4月是淨買入,因為一些家庭財務安排,未來數月都會有薪金以外的現金進來股票組合,因此現金水平還是繼續提高,變相減倉。


組合十大持股

                               比重         
騰訊                        8.8%
Visa+Mastercard    6.3% (我並沒有特別區分V跟MA,都視為同一個global digital payment的主題)
Amazon                  5.5%        
Microsoft                 4.9%
Palo Alto Networks 4.6% 
Alphabet                 4.0% 
Nvidia                     4.0%     
Salesforce.com      3.7%          
Alibaba                   3.6%           
Softbank                 3.4%

組合持有28隻股票
另持有現金10%,這現金水平不是我整副身家的現金,是扣除了一部份雷打不動的備用現金後的現金水平。另外如果該月份沒有任何交易,現金水平是會上升的,因為每月都有工資收入供我投入到股票組合中。

月中把工商銀行沽清,工行也是1月初建倉時貪其beta,上月也提過市況繼續不明的話會繼續向beta股開刀。
本月買入Salesforce.com及Palo Alto Networks,兩隻都是在我十分喜歡的主題,而且兩間公司都有很強的優勢。
今個月最令我不安是很多業績好的股票都是彈一下就無力,所以取態還是非常審慎。買貨是會的,但力度應會比現金流入速度慢,其實也是慢慢減倉。另外買貨更加嚴守紀律,市好時就算基本面不是有極大信心,但短炒有得搏都會搏下,現時市況一定不會這樣做。

另外,組合極度集中於科技股,雖然各種科技股的drivers都不完全一樣。但基本都是對1. 消費者支出 或 2. 企業支出 的增長有較大的exposure。如果我加倉消費類股份去所謂分散投資其實是自欺欺人,只會加重自己對消費支出的exposure。因此5月希望是選擇一些高質素又可以避開這2種drivers的防守性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