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2018年年結 - 非投資篇

2018年好像過得特別快,話咁快又到年尾,在此寫下對今年的一些想法。投資組合還未埋數都知今年要輸,但求埋數時可以跑贏ACWI。現先寫下一些非投資的想法,完全是一篇雜談,無structure可言,不要見怪。

事業上今年突破不多,始終市場環境不穩。去年初才轉到現在的公司,今年開始取得同事,特別是香港以外同事的信任。已經預見來年會有些轉變,自己拿到的自由度大了,更可以按自己想走的方向學習不同的知識。自己比較幸運,工作是自己興趣所在,朝早起床番工從來沒有難堪的感覺,收入也叫養到自己儲到下錢,來年依然是繼續奮鬥。

人際關係方面,今年因工作關係也認識到不少新朋友,更和一些香港以外的人建立了不錯的關係。始終在職場既要識字又要識人,自己一直是十分內向的人,讀書時小組討論例必因為唔講野而成為最差那個。經過幾年的職場歷練,完全可以在工作場合跟陌生人搭話,是這幾年自己進步得最滿意的地方。

今年最大的打擊就是失戀,也不是失戀那麼簡單,是失去了一個跟自己走了四分之一人生的人。無謂在這blog做太多情感宣洩,心裡的苦澀只有自己知,只能老土地說有些事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就番唔到轉頭。失戀後多了和不同的朋友見面,老朋友、新朋友、5年以上無見過面的也好,重新進入不同的社交圈子,而不是孤身上路。

另外,屋企今年完成裝修,兩老講裝修講左幾年,今年終於實行。自己也積極參與,一個裝修工程真是耗用極多時間及金錢,自己看著不同方面的支出,心理壓力也不少,幸好結果還是很令人滿意。

來年的計劃就是沒有計劃,很多朋友的計劃都是結婚買樓,這很顯然不關我事。買樓也是一個有趣的話題,自己也想了很久。自己一個供個600萬樓下的應該沒問題,但納米樓的市場完全抽曲,呎價高得驚人。大一點的單位呎價合理得多,但過了600萬自己一個買的話,負擔能力差不多去到盡,有咩事需要錢應急或比人炒魷隨時會沒頂。結果跟很多朋友討論過後結論竟是拿拿林找個一樣有能力的女生結婚買樓,講就容易。老闆經常向我傳教,假設自己有90歲命,30都未到就話結婚,即係要對住同一個人超過60年,果個commitment比買樓仲要多個double,供樓都係供30年。只能嘆句生活艱難,唯有想想如何提高自己賺錢能力(包括事業及用錢去搵錢),根基不夠穩固的情況下,其他好多事情好像點行都係deadlock。

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2018年 11月個人組合小結

                    11月       年初至今      
組合            +0.8%      -0.8%       
SPY US      +1.6%      +4.8%     
盈富            +6.6%      -7.9%        
ACWI US    +1.4%      -1.9%       
(ETF表現用Bloomberg提供的總回報,是假設了股息再投資,並不代表個人投資者的真實回報)

最近工作極忙,處理個人組合及本blog的時間大大減少。11月全球大反彈,但個人組合跟不上反彈浪。主要原因是NVDA繼續大跌,單是NVDA就拿走了1%。另外是因為一早已經減倉,所以拖低回報,12月頭2星期還是微跌。

組合十大長倉持股
                               比重         
Microsoft                6.9%
Visa+Mastercard    6.1% (我並沒有特別區分V跟MA,都視為同一個主題)
Alphabet                 5.9%
維他奶                    5.1%
Amazon                  4.8%
Salesforce.com      4.0% 
Palo Alto Networks 4.0%
騰訊                        3.9%
Nvidia                     3.1% 
Nike                        3.0%
LVMH                     3.0%    

組合持有30隻股票 (包括短倉)
淨倉位 (長-短-現金) 為61%。

11月淨買入,包括追入維他奶、借調整買入Kering及Apple。另外沽出微博及減持騰訊。微博是買入點錯誤,完全是行為金融學的錨效應 (anchoring),市場一直給予40-50倍估值,5月跌到30倍多點就認為抵買。後來認為生意模式未必值這個估值,現水平值博率不高索性沽清睇少隻。

騰訊則是一直提到的錯誤,但減倉不代表看淡,只是覺得在組合中的比重實在不應比AMZN、GOOGL等更大。

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避開了Micron,避不開NVDA

今個月毫無疑問最受傷的是NVDA,出了一份很差的業績後在短短1個星期就無左3成,從10月的高位更跌了一半。

事件因由是整條街都低估了虛擬貨幣潮完結後的影響,全球所有跟這方面有關的公司,包括晶圓代工的台積電、做記憶體的SK海力士、三星電子、當然包括NVDA自己,早2,3個季度已一直開始說虛擬貨幣相關業務很少,影響不大。然後大家都很安心的繼續持有,但最後結果就是虛擬貨幣潮一完結,街外就有大量GPU存貨積壓。GPU的用途遠沒有記憶體廣泛,因此有貨壓係條街的確需要更長時間消化。現時股價已跌了下來,自己唯有選擇等待。

自己的個人組合一直有增持NVDA,作為半核心持股,個人組合越來越大時就一直增持少量避免被攤薄,結果有很多是高位增持而導致重傷。

自己7、8月的時候見到半導體有轉弱跡象,先後於高位沽清Micron及台積電,但自己對NVDA的長期前景太有信心,對倉位大小及估值採取寛鬆的態度,實有點對風險視而不見。其實同樣的錯誤也適用於今年的騰訊,自己一早看見有政策風險及估值並不吸引,但騰訊作為核心持股,自己同樣是採取容忍的態度。

今年個人組合絕對可以用得好很多,最大的失利正是來自上述2隻股票,或許要檢討一下自己對核心持股的操作方法。

2018年11月9日 星期五

Apple不再公佈出貨量數字

Apple決定不再公佈iPhone出貨量數字,原因是出貨量跟業績的關係不大。的而且確,過去2年iPhone出貨量增長不多,靠的是提價去提升收入。但手機市場飽和,現在不少中價機對大部份人已經夠用的情況下,提價不可能是無止境。現在暫時觀望Apple的服務收入,很大部份是來自App Store、Apple Music、以及Google支付給Apple的所謂Traffic Acquisition Cost(即是買路錢),只能說有很多人習慣了iOS這平台,很難轉Android。個人3年前還是用iPhone,現在轉了Samsung的Note系列,個人較喜歡Android的靈活性,但對大部份人來說iOS的簡易性是比Android更有吸引力。但服務收入能否抵銷iPhone失速的影響,以及開始有公司如Netflix想繞過App Store避開Apple收買路錢,這些還是要觀望。但如果Apple估值再低些少,我會有興趣再入場。

但手機硬件股則肯定無運行,瑞聲已率先倒下,個人認為瑞聲倒下的原因不全是iPhone出貨量差,更重要的是A股的立訊入場跟瑞聲競爭。本來我對舜宇還有些少希望,但眼見A股的歐菲光也想進入鏡頭市場,加上現在的新機賣點不再只著眼於鏡頭升級,Samsung將會推出可摺疊手機,iPhone現在最大的賣點是Bionic晶片的運算能力,感覺是大陸品牌還在追鏡頭升級,但還可持續多久實在是未知數。手機硬件現在利潤率較高的只剩下瑞聲、鏡頭(包括舜宇及大立光)、做手機殼的台股可成科技,而在這之中還有增長潛力的只剩鏡頭,所以我是比較擔心有新競爭者加入,的而且確鏡片技術要求較高,但如果升級速度減慢,對手追上來所需的時間可能比想像中短很多。

自己除半導體外,成世人未買過手機硬件股,的而且確是錯過了瑞聲及舜宇早期的輝煌,但也避開了不少地雷,現在個人對手機硬件還是比較保守。

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

2018年 10月個人組合小結

                    10月       年初至今      
組合            -10.4%      -1.8%       
SPY US      -6.9%       +2.8%     
盈富            -12.6%     -16.2%        
ACWI US    -7.4%       -3.5%       
(ETF表現用Bloomberg提供的總回報,是假設了股息再投資,並不代表個人投資者的真實回報)

10月全球大跌,跌勢之急以為金融海嘯打到來。個人組合重傷來自美國科技股,特別是NVDA及AMZN。9月時因為恐懼而沽空了中國及南韓ETF,10月一開波再追沽新興市場及台灣ETF。KOSPI一個月跌了近14%,全亞洲最差,但ETF短倉都只能幫補約2%回報。自己對核心持有的美股太有信心,任由長倉放著不管,結果NASDAQ大跌就重傷。但核心持倉都是長線投資,市場波動不太會影響我的看法,最多只會透過沽空個別國家或行業ETF控制倉位。

組合十大長倉持股
                               比重         
Visa+Mastercard    6.4% (我並沒有特別區分V跟MA,都視為同一個主題)
Microsoft                6.0%
騰訊                        5.8%
Alphabet                 5.5%
Amazon                  4.9%
Nvidia                     4.6% 
Salesforce.com      4.2% 
Palo Alto Networks 4.2% 
LVMH                     3.3%    
Nike                        3.2% 

組合持有29隻股票 (包括短倉)
淨倉位 (長-短-現金) 為56%。

10月淨沽出,月初加沽了新興市場及台灣ETF作對沖,近月底沽空埋半導體ETF。

另一方面,10月襯調整買入一些半核心持股,拉近跟核心持股的差距,包括LVMH、Nike、Palo Alto Networks。另外,增持核心持股MSFT及GOOGL,及新增了ASML。有些股票進入了開始有興趣買入的水平,策略依然不變是挑選好公司作長期持有,並用短倉去控制整體風險水平。

現時宏觀的不確定性太大,我說的不確定性不是指概率上的不確定性,概率上的不確性永遠存在,但很多時都只是不重要的市場雜音。但我認為現時即將發生的都是有重大影響的事件,不得不防。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個人的小故事 - 初接觸投資

本blog開始了半年有多,今次談談個人的小故事,如何從當年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生開始接觸投資。

2006年港股開始大牛市,那時我還是一個中學生,學校鼓勵大家訂報紙看,一是明報一是經濟日報。全班有訂報紙的都選了明報,我包拗頸選了HKET。那很自然我會讀到有關經濟、股票等等,慢慢就開始有興趣。

結果睇下睇下就借阿媽的股票戶口買了一隻大型內銀,剛好市況非常好所以幸運地賺了點錢。從此我就對投資的興趣日深,之後又讀了窮爸爸富爸爸,更加決心要以投資來獲得財務自由。如果第一單trade輸錢,我大學應該去了讀Law而不是金融。

那時候雖然也懂一些基本指標例如市盈率,但其實都只是睇報紙的推介及睇圖。之後金融海嘯當然要輸番出去,雷曼是在2008年9月中破產的,但其實輸得最甘是破產前因為恆指是在2007年底見頂,雷曼破產前都已跌了三分之一。那時候只是買正股,沒有槓杆沒用衍生工具,而且沒有小型股,所以金融海嘯輸的錢(現在回看)其實只是很少,但也令我痛定思痛去想如何有效地投資。

又一個巧合那時候(2008年尾)有一本書面世,是巴菲特的自傳Snowball,那時候都不太清楚他何許人也,但既然大家叫他股神就買了來看。其實那本書沒有甚麼投資秘訣,當年對他完全零認識,其實也沒有吸收很多 (但多年後重讀別有一番體會)。但因為這本書讓我開始慢慢學習有關巴菲特的各樣,並建立自己的投資理念。

因為個人經驗,我是極度認同學習投資要襯早,不要給自己藉口。一來是自己沒甚麼錢時去輸也沒那麼傷,二來我認為越早建立好投資理念,可以盡早向正確的方法磨練自己的技術。

2018年10月5日 星期五

2018年 9月個人組合小結 + 原來YTD表現計錯數

                    9月       年初至今      
組合            +0.1%      +9.6%       
SPY US      +0.6%      +10.4%     
盈富               0%        -4.2%        
ACWI US   +0.6%       +4.2%       
(ETF表現用Bloomberg提供的總回報,是假設了股息再投資,並不代表個人投資者的真實回報)

話說其實自己今年3月才開始寫blog,而且自己不止用一間broker,計算有點麻煩,所以2017年全年及2018年1,2月表現都沒認真去計。今個星期有時間重新取回之前所有statement入落spreadsheet計一次2017年及今年1,2月表現,發現1,2月原來計錯數,計少了1個account內裡幾隻港股,特別是1月計少了回報。另外匯率方面也作出了修正,原來自己用開的spreadsheet一直是沒有更新匯率,但這個影響較少。

9月市場表現反覆,2隻日股Softbank及Shiseido發威幫補了一下回報。騰訊表現繼續差,而美股就有MSFT、CRM等繼續慢升。大方向上無咩好講,要講的已經在這裡講了。10月第一週又是全球跌,所以組合都是要跌。個人比較擔心最近美元轉強得挺快,但個人並不擅長宏觀交易,除了必要的風險管理外暫時不會有大動作。

組合十大長倉持股
                               比重         
Visa+Mastercard    7.5% (我並沒有特別區分V跟MA,都視為同一個主題)
騰訊                        7.3%
Microsoft                 6.8%
Amazon                  6.6%
Alphabet                 6.5%
Nvidia                     5.9% 
Salesforce.com      5.2% 
Palo Alto Networks 4.4%     
Softbank                 3.6%
Nike                        2.9% 

組合持有25隻股票 (包括短倉)
淨倉位 (長-短-現金) 為71%。

9月淨沽出,一方面是曾經提過沽空了MSCI中國及韓國ETF作對沖。另外亦暫時沽清一些持倉降低風險,包括台積電及阿里巴巴。中銀飛機租賃個人感覺升勢有點過急,也暫時take profit算。

9月買入了Illumina,繼續在醫療行業進行一些小嘗試。另外,增持核心持股AMZN及NVDA。

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重新開始研究日本股

剛好昨天日經225指數創下近27年來新高,相比新興亞洲市場可謂一片好景。自己從前都有留意下日本股票,最近打算重新研究。日本股最大問題是利率很低,股票估值看似很高,稍有增長的股票都可以有30倍以上的PE,很多時候就嫌貴買不落手。但其實如果是用借Yen的角度看的話其實就合理,而且選股機會還是很多。

很多人把日本當macro trade看待,Yen弱就買日股,Yen強就沽。我一直對這很費解,如果是限死只可買股票的基金還可理解,個人投資者無任何限制,對Yen有看法為何不直接trade Yen? 

日本有很多公司本身是屬於我們常識範圍以內可以理解,而且有非常大的潛力。很多外國基金在日股搵食,但很多都是坐在紐約、倫敦,睇數字或最多每年飛1,2次去日本見下公司去買日股。經常遊日的港人對日本的消費趨勢可能比那些外國基金經理掌握得更好。在這方面有研究的人能得到的回報我認為絕對比估Yen升定跌好。

很多人認為日本經濟沒甚麼增長,為何要買日股? 其實日本有很多品牌力非常強並成功向全球輸出的企業。馬後炮講,良品計劃(7453 JP),即無印良品的母公司,過去5年正是一隻5倍股(如果對沖了Yen的話)。
另一個例子是Pigeon ( JP)嬰兒用品,現在中國佔收入已經超過一半,還未計到日本旅遊消費的inbound sales,以收入來計已經不再是日本公司了。

另外,日股很多公司基本面與亞洲相關性較大,但從資金流來說又比較偏向已發展市場,不失為分散組合波動性的一個選擇。

只要日本繼續出產這種世界一流的產品及品牌,機會還是非常多。我會在未來分享一下我對一些日本股票的看法。

買日股的渠道方面,Interactive Brokers是最簡單的一個,我也是用IB,佣金便宜而且可直接沽Yen對沖。

另一方面,追求收息的投資者就不用在日股浪費時間。日本利率本身很低,而且很多企業在股東回報方面也不太注重,派息率低。但安倍晉三已在企業管治方面向上市公司施加壓力,希望可以慢慢改善。

最近打算把精力多集中在工作上,減少寫blog的時間,以後blog可能會2星期才更新一次,還望各位繼續支持。


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在首爾寫南韓

上週提到沽空了些MSCI南韓ETF作對沖,剛好這幾天在首爾出差。現在首爾秋高氣爽,是旅行的好季節,但下星期一至三都是中秋節假期,很多店都會關門。個人是很喜歡韓國,包括韓國菜及K-Pop,自己也在學韓文。但這些都只是個人喜好,在經濟前景上我是對南韓挺bearish。

首先,相信很多人也聽過地獄朝鮮一詞,形容在南韓貧富差距大,普通人生活艱難。工時長收入低、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高等問題都造成生育率持續新低,2017 年全年生育率全球最低(沒有之一),只有 1.05,首爾出生率更低,只有 0.84,而維持人口所需的替代率約為 2.1 。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的日本,生育率也有約1.4,日本老化人口較多,但南韓老化速度更快。另外,性別間的矛盾也非常嚴重,世界經濟論壇在2016年的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中,南韓的性別平等指數在145個國家中排116,比日本的111還低。總統文在寅搞最低工資及最高工時,隨時有心做壞事,很多企業無法轉嫁成本索性直接炒人,而很多人想加班執多餐飯食的機會都無,總體賺得少過以前,消費者信心開始收縮。

人口老化速度高未必是世界末日,科技發展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日本正正是嘗試用科技去補救。但在硬件科技上我認為南韓還遠不是日本的水平,日本科技力量既深且廣,半導體、自動化機械、材料科技等都有世界頂尖的企業,較傳統的產業例如汽車還是有極強的競爭力。相反,南韓的一些傳統產業例如汽車、造船等已在高速失勢,一些稍為高端的科技例如OLED顯示屏也被中國步步進迫。現在拿得出手的只剩記憶體以及近年快速增長的生物相似藥 (biosimilar)。這情況有點像台灣,除了台積電外,基本上很多所謂科技產業都面臨中國的大力壓迫。

話雖如此,南韓的其他產業也不是一無是處。軟件方面,得益於全球最高的智能手機擁有率,南韓是走得挺前,特別是金融科技上。另外,南韓的遊戲產業一直都有很強的地位。當然還有一些軟實力相關的產業例如K-Pop及K-Pop帶來的K-Beauty。Amorepacific上星期定立了成為亞洲No.1及全球前3的化妝品公司的目標,2025年海外收入要佔公司總收入的一半。個人很看好亞洲護膚品行業發展,南韓在這方面肯定可以受益。另外,由於中國的代購需求強勁而位置上又夠近中國,南韓的免稅店也是世界前列,但這條水不知可以食幾耐。



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罕有地講句: 我恐懼

最近港股市況頗差,但我認為市場遠遠未到恐慌的程度,而在這刻我卻要講句蔡東豪的名句: 我恐懼。

作為一個長線投資者,自己持有的股票大多是自己認為能可持續地創造大量價值的公司。所以我很少會因升跌市而恐懼,3月FB帶埋其他科技股一齊跳崖都未驚過,但這次我對港/A/ADRs是真恐懼。

早在5月我也提過我認為騰訊的監管風險會一直上升,亦提過短期(1年)來說跑贏大市的機會不大,自己當然有揼心那時沒有適量減持。但最重要的是這次監管打下來力度之大、範圍之廣遠超自己預期,由互聯網、娛樂事業、社保從嚴征收、連殯葬行業都有政策。我不知道實際原因是甚麼,可能是貿易戰下中央先出手整頓及穩定社會,外圍帶來大量不穩定因素所以先重拳穩定內部。但亂估無謂,監管週期轉緊不會一時三刻扭轉,甚至現時只是剛剛開始。更嚴重的情況是如果真是誰賺得錢多就打誰,還會有外資肯投資中國股票嗎? 現時自己的判斷是港/A/ADRs估值收縮非常合理,即使情況好轉,也升不了很多,萬一向壞方向走將會非常差,風險/回報並不平衡。

本週個人組合沽空了美國上市的MSCI中國ETF及MSCI南韓ETF,個人組合首次做沽空操作,沽ETF比較穩妥,先熟習再開始沽個股。個股被挾風險大,像唯品會(VIPS US),個人一直認為是死亡中的平台,即使去年沽空VIPS最後證明也是對的,但要於今年年初被挾個double,很容易捱不住。

為何不直接減倉而要沽ETF? 過去2個月一直在沽雞肋股,還留得下來的都是自己認為比較好的公司,實在不忍拋售,所以現在只是沽ETF去降低組合的中國風險。組合一直是long-only,所以在自己對某些風險特別感到不安時也不介意沽空指數降低net exposure。

至於南韓,個人一直有些研究,有時間再寫。

2018年9月7日 星期五

2018年 8月個人組合小結

                    8月       年初至今
組合            +3.8%      +9.5%
SPY US      +3.2%      +9.7%
盈富            -2.2%       -4.2%
ACWI US   +0.7%       +3.5%

8月表現繼續兩極,中資股(包括港、A、ADRs)拖累組合跌0.6%,騰訊表現繼續差,幸好上月買入的中銀飛機租賃大升幫補一下。美股繼續強勢,特別是Nvidia、Salesforce、Palo Alto Network。年初至今最錯的決定是5月已開始增持中資股,完全是過早行動。9月第一週全球都跌,組合都不能倖免。

組合十大持股
                               比重         
騰訊                        8.2%
Visa+Mastercard    7.6% (我並沒有特別區分V跟MA,都視為同一個主題)
Microsoft                 6.9%
Alphabet                 6.9%
Amazon                  6.1%
Nvidia                     5.9% 
Salesforce.com      5.1% 
Palo Alto Networks 4.7%     
Softbank                 3.5%
中銀飛機租賃          3.0% 


組合持有26隻股票
另持有現金9%,這現金水平不是我整副身家的現金,是扣除了一部份雷打不動的備用現金後的現金水平。另外如果該月份沒有任何交易,現金水平是會上升的,因為每月都有工資收入供我投入到股票組合中。

8月淨買入,但繼續沽清一些雞肋股:
京東: 2月買入少量,是極差的一個trade,本身買的金額已經是全倉最小,跌完後佔倉位小得費事睇。
Facebook: 本身持倉也不大,加上Facebook好時其實GOOGL、AMZN等都不會差,重疊得來又雞肋。
新東方教育: 上次說完補習社政策風險比正規校低,結果一說完就政策收緊,無謂跟政策硬碰。
金沙中國: 本身對澳門的信心也不算很大,而且行業始終還是比較周期性,先清倉。

8月買入了Intuitive Surgical,是自己在醫療行業的一個小嘗試。另外,在業績公布後買入騰訊搏中線,借調整買入Shiseido(借Yen)、呷哺呷哺及認錯買回維他奶,投資有競爭力的消費品牌以分散科技股風險是這半年來的重要策略。另外,增持核心持股NVDA。

2018年8月31日 星期五

Tesla鬧劇

Elon Musk一時意氣在Twitter公布有機會把Tesla私有化,後又極速決定繼續上市,挾了沽空者一下就沒了。本身Tesla打算私有化的決定已令我十分不解,雖然Tesla的確需要集中長期的計劃上,但經常性出現的短期資金需要又是十分實在的問題,私有化後要集資的難度一定增大,萬一其中某些股東也失去耐性就更麻煩。

雖然Tesla股票有很多人沽空,但不可否認同時也有很多支持者,而且作為一個經常受到媒體關注,免費打了很多廣告,這些都是Tesla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的好處。

更令人擔心的其實是Tesla的Model 3遲遲不能加快生產,很多落了訂的買家一直乾等。暫時還沒有很多電動車品牌能與Tesla一戰,消費者依然很喜歡Tesla,但挑戰者都來勢洶洶,包括Dyson都已經在研發電動車。無人駕駛技術方面就更難,Tesla一直跟Alphabet的Waymo及Apple火拼,荷包厚度遠超Tesla,亦挖了Tesla不少人才。Tesla的競爭優勢能否持續是我沒有持有Tesla的最主要原因,在一個急速成長而人人都想做的行業,所謂的領先優勢其實很脆弱,特別是電動車還是在發展的極初期,隨時會被人彎道超車。

另外,Elon Musk最近經常抱怨睡眠不足,市場也開始擔心Musk的健康能否一直帶領公司,而且Musk真正想專注做的生意其實是SpaceX。有朋友問Musk有甚麼三長兩短Tesla會否大跌幾成,我認為賣盤給Apple機會更大。

個人組合沒持有Tesla及Apple。

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所謂巴菲特指標是舊時代產物

早前睇報紙見到一個專欄引用一個所謂"巴菲特指標"指出現時美股以這指標來看是科網股後最高,並帶出美股估值超貴的看法。

所謂"巴菲特指標"是指股市總市值/GDP(國內生產總值),亦有用GNP的版本這個指標有幾個問題:

1. GDP是一個產出量的概念,類似收入而不是盈利的概念。因此這個指標近似市銷率(price/sales),但股市是以盈利驅動。

2. 既然GDP是類似收入而不是盈利的概念,那跟歷史作比較有很嚴重的問題。從前股市最大的公司都是製造業巨頭,例如GE。現在最強大的生意都是互聯網服務行業,除了Amazon及Netflix外,其他企業如GOOG、Facebook、Apple的利潤率高得驚人,從前的巨頭跟他們比完全不是一個級數。既然利潤率有如此大的差別,那跟歷史比較就有很大偏差。再者,現在的巨頭的護城河跟從前那些製造業巨頭比高很多。

3. GDP完全是一個國內指標,Donald Trump攻擊很多企業去了海外設廠,這些海外工廠並不會貢獻GDP。蘋果在中國組裝iPhone每部十元八塊美金的組裝費是中國的GDP而不是美國。在全球化的潮流下,美國企業越來越多盈利來自海外,這些海外收入很大部份是不會計算到美國GDP內。

說了那麼多就是要指出這個指標是舊時代產物,幾十年前美國企業還未全球活躍前可能還有些作用,但現在這年頭用還跟歷史比較實在牽強。

最令我不解的是,估值指標最直接的是用市盈率,這年頭要找指數的市盈率並不難。用市值/GDP是完全不必要而且容易被指標誤導。我無意在這篇文討論美股平或貴,我一聽到有人引用這些似是而非以及容易誤導人的指標就非常反感。指標這種東西從來不是科學,但有很多遠比這個指標直截了當的選擇,特別是在指標貼上巴菲特的名字吸引眼球以及增加指標的"權威性",其實只是把nonsense包裝成好像很有道理的東西。

2018年8月19日 星期日

關於投資上的抄功課方法

很多投資者都喜歡參考知名基金經理的組合並跟著去買,我認為這是很普遍而且合理的做法。股市那麼大,一個人看得到的股票有限,跟著聰明錢走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我也很喜歡參考其他人的組合,多數我參考完會自己再研究某些自己感興趣的股票。如果沒有自己研究過就抄功課有一個問題: 在操作上會沒有清晰的方向,跌了應該止蝕還是加碼,甚麼時候take profit,這些都很難掌握。

所以,我參考的對像不一定是名氣大的基金經理 (有些名氣特大的基金經理例如Bill Ackman,過去2,3年你盲跟應該賺不到錢),而是他們的投資理念跟自己有相似之處,他們買的股票我大概會明白背後邏輯。

有很多基金公司都會有季度update讓投資者了解他們的想法。亞洲股票都說我比較喜歡參考First State,他們的track record還是很好,而且投資理念跟我相似。美股我喜歡參考Ruane Cunniff & Goldfarb,Sequoia Fund就是由他們管理,我很喜歡看他們的季度報告,很多股票他們都會分享他們的思路,是學習的好材料。兩間公司基本上都是買入高質量而且增長潛力好的公司去長期持有。

至於股神巴菲特的股票組合,雖然他是我偶像,但我很少參考他的組合。主要原因是Berkshire Hathaway資金太多,組合上都是超級巨無霸股,有心研究的一早就研究了,沒甚麼新東西好參考的。另一方面,Berkshire Hathaway的重心是做大收購,二級市場的股票投資也由兩位副手Todd Comb跟Ted Weschler分擔了,有些持倉相對Berkshire Hathaway的整個組合不大而沒有披露。

本人跟First State及Ruane Cunniff & Goldfarb沒有任何關係。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通街地雷,無謂硬碰

現時港股市況跟外圍差天共地,歐美仍算堅挺,但港股很多股票已被打散。有人說8月後美股都會散,我對大市一向意見不多,但美股都被打散時,即使港股已調整一段也會難逃再中棍。

近年港股有北水幫助下已好一些,但始終跟歐美日不同,港股是一個極重資金流的市場。歐美日市場深度高,有極多所謂natural buyers的本土機構投資者,例如退休基金、保險公司等等定期買入,香港真正本土的大資金很少,至少相對港股的體量來說很少。

本週港股有大量地雷,教育股被民辦教育促進法的修訂本一棍打死。個人只持有在美上市搞補習的新東方,從來未持有過香港教育股。主要是對企業管治的信心低,而且政策風險大。事後那些公司都提出他們的解讀以及政策對他們影響不大,我認為,如果要對一個政策找律師逐粒字的定義去挑,其實已經表示是在鑽空子。鑽空子代表一定會中招嗎? 不一定,只是萬一中招也無得怪人,我依然堅持不碰這個行業算了。當然新東方也會有政策風險,但課後補習的政治敏感性跟正規學校比差天共地,不敢說不會出事,但控制注碼後風險是可控。如果我真要買港股教育股並用注碼控制風險的話,我可能會買1%,雞肋就索性不費心了。

舜宇光學業績比預期差,一跌就跌了四分之一。自己成世人從未買過硬件股(除了Nvidia及Micron,但晶片又不同於那種硬件),主要是不肯定硬件股的競爭優勢。科技類是要不停升級讓領先者可以不停向前跑不被後來者追上,半導體如Intel、台積電等都有一個極長的升級路徑一跑就是幾十年,現在Moore's Law在放緩,這路徑何時到盡頭已很難說。像手機的音箱、機殼、鏡頭等的升級路徑就更難說。但我傾向認為鏡頭依然可以一直升級,現在舜宇跌回一個還可以的估值,我又有興趣入一入場,但暫時仍觀望。

閱文業績一出又死,自己曾經持有過,但認為自己高估了付費閱讀的增長潛力,就於7月少蝕沽清,算好運。業績顯示付費閱讀表現不太好,而版權營運表現不錯。但他們突然出巨資買了一間studio,我明白涉足影視業的重要性,但自己直接搞studio已經背離了本身輕資產閱讀平台的本質,暫時觀望。

現在通街地雷,個人是不喜歡所謂分散投資去"分散風險"的,越是分散越是不明不白地中棍。集中自己有信心、熟悉的股票,即使中棍也可以迅速決定自己是錯還是只是短期要捱一捱。手中一堆不太熟的股票中棍,連應該buy/sell/hold也決定不了是最壞的情況。
雞犬皆升時反而應該分散,任何角落的機會都不放過。

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

Asics又中招

3月中時提到我對Asics及運動鞋的看法,結果上星期Asics出業績又單日跌10%。

北美洲銷售下跌差不多2成,歐洲扣除歐元轉強影響也是下跌的。中國上升15%但其實Nike中國比Asics不知大多少倍但增長速度還比Asics快。整個集團只有潮牌Onitsuka Tiger增長還可以。

管理層痛性思痛做了個簡報分析失敗原因,例如公司對消費者的需求改變反應慢等等。日本公司很多管理層也反應很慢,Nike都不知講了多少季度要增加應對消費者改變的速度。

巧合地,3月中那篇Blog文我提到為甚麼我認為Nike React可以成功,4月時Asics就發佈了下圖的Hypergel。這個設計是Asics從來未有的,也符合我認為現在Athleisure的趨勢下,一個成功的產品的重要原素。Asics一直做得不好,主要是外型差。但如果能把這Hypergel的中底跟潮牌Onitsuka Tiger結合,或許會刷出火花。但暫時我對Asics還是觀望態度,我對管理層的質素還是有保留。

個人組合沒有持有Asics,但有Nike。

Image result for asics hypergel

2018年8月4日 星期六

2018年7月 個人組合小結

                    7月       年初至今
組合            -0.1%        5.4%
SPY US      +3.7%       6.3%
盈富            -0.5%       -2.0%
ACWI US   +3.7%       +2.8%

7月表現兩極,中資股(包括港、A、ADRs)拖累組合跌1.5%,外國股(包括美歐日)支持組合升1.8%,結果得個桔。表現最差不用多說就是騰訊,其他ADRs表現也很差。

組合十大持股
                               比重         
Visa+Mastercard    7.5% (我並沒有特別區分V跟MA,都視為同一個主題)
Alphabet                 7.4%
騰訊                        7.3%
Microsoft                 7.0%
Amazon                  5.8%
Salesforce.com      5.0% 
Nvidia                     4.8%        
Palo Alto Networks 4.3%     
Alibaba                   3.5% 
Softbank                 3.4%

組合持有26隻股票
另持有現金10%,這現金水平不是我整副身家的現金,是扣除了一部份雷打不動的備用現金後的現金水平。另外如果該月份沒有任何交易,現金水平是會上升的,因為每月都有工資收入供我投入到股票組合中。

7月買賣金額基本抵銷,但沽清了一些雞肋股:
BlackRock: 2月已經減持的,市場萬一大跌BLK走唔甩。
Berkshire Hathaway/B: 現在美國經濟還強,但萬一貿易戰打中美國經濟又是走唔甩。
Micron: 暫時未肯定貿易戰有否重要影響,始終記憶體是seller market。但萬一中棍就一定係好傷,暫時避一避鋒頭。
閱文: 閱讀業務增長很一般,比自己預期差,而且有很多其他娛樂方式與之競爭。閱讀做不好的話甚麼版權營運業務都不用講下去,先離場觀望

7月買入中銀飛機租賃及借調整買入LVMH(借EUR),以及增持核心持股MSFT、MA、GOOGL、CRM。

雖然上述沽清的股票都是因為貿易戰而沽清,但不代表我對貿易戰有一個很strong的觀點,主要是沽清那些我認為萬一中棍會特別受傷的公司。

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Facebook大跌

Facebook 2018年Q2業績及前景預測都比市場預期差很多。

以前景預告來看,Q3及Q4的年增長率將會放慢至大約30%,美元轉強是最大影響。另外,增強用戶私隱帶來也是另一大影響。最後,FB把用戶重心放到Stories上,但Stories的廣告轉化率低很多 (按一按就可跳到下一格,亦即是說連個廣告是甚麼也未看清楚就直接跳過了),廣告的價錢亦比傳統所謂feeds ads低。

日活躍用戶(DAU)的增長也有放慢,北美Q2 DAU按季持平,歐洲更下跌了,歐洲GDPR政策是在5月底實施的,所以在Q2只有一個月的影響但也拉走了近1%的歐洲DAU。

另外,公司預告長線的經營利潤率會在35%,比上季44%低很多。

整個業績及管理層前景預測肯定是差的,FB的速度由從前超高速跌到中高速模式,股價唯有大插一下。

個人組合持有少量Facebook,我曾經提及我認為FB的商業模式有一定弱點。因此個人組合可能會持有其他科技巨頭6至8%,而FB從未進10大持股。但同時即使3月大跌時我亦沒有沽出,我認為以現在估值,FB依然有一定投資價值。Instagram現時的利潤遠不及Facebook,但潛力也不錯。另外,管理層強調FB現在開始把重心放回增加用戶間的互動,而不是一打開Facebook只是一大堆新聞、影片以及廣告。我認為Facebook從前是去得太盡,現在嘗試返回社交網絡的本質,即使短期會有陣痛,但是令平台發展更加可持續,也是一件好事。

另外,其實監管收緊全世界都要面對,不只是Google、FB要硬食,很多小公司的監管成本也一併增加。FB佔了線上廣告市場2成多份額,用戶之多也沒有多少個平台可與之比較,廣告商其實也沒有太多好選擇。只要FB能重新提升用戶的互動及熱情,我認為FB依然能繼續前行。

最後,當然不得不再次強調注碼控制的重要性。

2018年7月20日 星期五

日韓化妝品股的一些個人意見 (LGHH, Fancl, Shiseido)

韓國
LG Household & Healthcare (051900): 有三大業務,護膚品、飲品及日常用品(如洗頭水、淋浴露),基本上後兩者都沒有甚麼增長。但護膚品業務做得很好,中低端品牌如Faceshop做得不好,但高端品牌特別是Whoo很受歡迎,有傳彭麗媛都是用Whoo。個人認為公司的動力比Amorepacific好得多。

日本
Shiseido: 估值不低,但如果我要買亞洲化妝品股,除了Kose外就會買Shiseido。曾經有段時間因中日關係轉差而陷入困境,在中國被韓牌搶走很多份額。新CEO上任後,乘著中日關係回暖大做marketing,一些高端品牌如CDP極受歡迎。而且公司策略上的廣度遠遠超前其他亞洲公司,其他公司還在講如何吸引訪韓/日旅客,Shiseido已在談全球策略,如何在全球各地都能吸引中國旅客購買Shiseido的產品。在線上投入方面雖然落後於西方大牌如Loreal,但亦超前其他亞洲公司很多,完全是處於another league。

FANCL (4911): 曾經有段時間做得很差,直至數年前創辦人回歸並決定大做marketing,銷售及利潤重拾增長。品牌定位天然無添加,亞洲不少消費者很受落。他們的一些食落肚的產品例如骨膠原飲品很受大陸旅客歡迎。日本2,3年前修了法例,容許有一定科學根據的產品以功效作宣傳。從前的產品,以護眼為例,包裝上亦不可以以護眼功效作宣傳。現在法例放寛後,產品上的差異化空間有所提升。最近他們跟Nestle一起搞一些健康飲品,Fancl只提供材料及品牌,銷售及marketing都交給Nestle,利潤率可以有提升空間。但這種健康產品始終競爭大,加價空間少。而且Fancl很絕大部份銷售都是Fancl這單一品牌,增長的天花板應比其他公司低,現在的高估值也不敢太看好。

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共享單車關門大吉

上星期有共享單車在香港關門大吉,我一直都很不喜歡這種生意模式。一來番大陸看見很多共享單車,沒錯是帶來了一些方便,但其實被廢棄的單車多得恐怖,簡直是生態災難。

另外,這種生意的模式跟近年很多野蠻增長的行業一樣,先狂燒錢給補貼、優惠給用戶,獨佔了市場再去想如何賺錢。貧窮限制我的想像力,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共享單車、共享尿袋 (充電器) 這些如何賺錢。最後都是像美團外賣一樣搶了流量再把流量送到別處賺錢。但以補貼搶流量的方法有多持續是一大問題,今天你用補貼殺死所有對手,然後你以為之後可以不用再補貼用戶。但如果本身吸引用戶的全要武器只是補貼的話,隨時又會有另一間願意燒錢又有實力的公司踩進來跟你鬥搶流量,鬥平鬥賤永遠最辛苦。

現在很多VC害怕錯失下一隻小米、下一隻頭條、不停把初創公司估值搶高,中間死了多少公司,沉沒了多少資本,難以估量。即使是現時的IPO我還是很保守,其實我挺看好小米的前景,印度/東南亞/歐洲還有很大市場去搶,但估值實在驚人。

增長前景是有,但護城河有多深我還是不清楚。鬥平鬥賤搶了流量再用其他方法賺錢,小米算是先行者。看好的人認為米粉不是貪小米平,而是真fans,這個我不懂。小米UI及其他電器創造的ecosystem是不是真的有個高的轉換成本,我也不清楚。

但步步高老闆段永平 (亦是Oppo/Vivo老闆)說過"那些追求性價比的公司恐怕是既沒有長長的坡更沒有厚厚的雪。性價比其實就是為性能不夠好找借口,我也是花了很多年才突然想明白的。" 這個我是很同意的。

2018年7月6日 星期五

瑞年停牌

早幾日睇新聞看見瑞年 (2010 HK)終於停牌,3年前Glaucus指佢造假,我讀完份報告已經確定玩完。今次特別講講這鬼股因為自己讀大學果時,叫做入左股場3,4年時曾經買過,開頭甚至打算做長線投資。

2010年正值外資回復對中國的興趣,消費品行業人人爭住買。當年睇瑞年,基本上有2樣野,中國Amino acid市場極細,普及率如追上歐日已經不得了。瑞年當年話有成20%以上市佔率,是行業龍頭。另外,長江生命科技是策略性股東,並派出Edmond Ip做非執董,不少大funds如GIC、Templeton都有入。Mark Mobius當年也是大讚瑞年,更話自己參觀過廠房及服食其產品。

當年年少無知,就咁簡單睇盤數覺得數字靚仔,連現金流也是強,加上個theme好似幾好就買來投資。2011年股價跌了無耐時買入,之後繼續跌。其後歐債危機打到來真係頂唔順要迫自己減risk,輸4成下清了倉。現在回看當然是執番身彩,加上學生哥無咩錢,其實輸了的錢只是好少。

之後都無再follow呢隻股票,因為2012至2015年一直trade緊4,5倍PE,太低PE的股票我反而有戒心。2013年已有內地blog質疑瑞年是造假的地雷股,但一直到2015年年中還有幾個報紙專欄以PE低為由推這隻股票,有時覺得每日都要寫d野出來交貨的寫手實在不易做。 

很多人事後回望會抽些所謂蛛絲馬跡假如派息率奇低等等去解釋為何瑞年是假,我認為公司有心要做假,一般人甚至機構投資者是很難發現。現在回望,我認為有樣野馬後炮可以看到的是要小心公司經常有資本開支過多,不同行業有不同的需要。做保健品有否需要連年起廠是一個問題,最大問題是起完廠沒有反映在營收增長上。但這些都只是事後解釋,當局者迷,當你企在那個時點上睇盤數可能會有疑問,但隨時會被管理層簡單解釋下就不再深究。另外,產品真不代表盤數真,可能產品是真實存在但其實收入只有很少。

總括來看我認為要知道一家公司有否造假是不可能的,隨非你好似同管理層有仇咁全職去調查,所以要靠控制注碼去管理風險。

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2018年6月 個人組合小結

                    6月       年初至今
組合            -1.4%        5.5%
SPY US      +0.1%       2.5%
盈富            -4.8%       -1.5%
ACWI US    -1.7%       -0.2%
今次加入ACWI US作指標,因為那是追踪全球所有國家指數的ETF,如果我在股票資產決定走passive的路線,ACWI會是我持有的ETF。另外,指標也轉成ETFs,因為ETFs才是真正investable,比起直接用指數作比較更為現實。

6月表現最好是Nike,跟3月時預計差不多,北美業務重拾增長,海外業務特別是大中華區繼續強勁。而且Nike在業績會上提及女性產品增長強勁,三個主要platform包括React是全個高端波鞋市場表現數一數二,股價在一段慢行後終於在業績後大升11%創新高。表現最差是五月剛剛買入的微博,主要因為看了陌陌的業績後我認為市場對短視頻app的競爭有點過慮,個人認為微博的平台很有社交屬性的優勢,不容易被短視頻取代。短期一些爭流量的競爭會有一點陣痛,但長期還是很看好。但買入後市況再轉差,繼續成為捱沽對象。

可惜上月沽出的Aptiv表現還算不錯,而同為上月沽出的萬洲則再大跌超過2成,2個決定1好1壞當打個和。萬洲算是執番身彩,當初是認為估值便宜及股息率不錯,而且賣腸仔生意看似有不錯的防守力。但之後有貿易戰問題,而且想通了萬洲的生意即使是上下游做曬,但還是會很受豬肉價影響,本質上盈利的防守力其實很一般,襯股價反彈時全數沽清。

6月全月在外地工作,只做了一單trade,買入58.com (WUBA US)。


組合十大持股

                               比重         
騰訊                        8.4%
Visa+Mastercard    6.4% (我並沒有特別區分V跟MA,都視為同一個主題)
Microsoft                 5.7%
Amazon                  5.5%
Alphabet                 5.1%
Nvidia                     4.8%        
Palo Alto Networks 4.6%     
Salesforce.com      4.0% 
Alibaba                   3.6% 
Nike                        3.1%

組合持有29隻股票
另持有現金7%,這現金水平不是我整副身家的現金,是扣除了一部份雷打不動的備用現金後的現金水平。另外如果該月份沒有任何交易,現金水平是會上升的,因為每月都有工資收入供我投入到股票組合中。

最近沽空機構頻頻出擊,一方面是反映了很多股票的估值都開始昂貴,他們深知出一份報告很容易就把股價打低10-15%。淡友舉出的環球風險一地都是,組合的策略是避開跟那些風險有直接關連的股票,並在估值上嚴守紀律。很多公司生意模式可能防守力高,但如果估值昂貴的話,股價也是沒甚麼防守力。Starbucks的同店銷售低於預期,加上摩根士丹尼調低評級,本身估值挺高,股價就極速大插。個人組合中只有極少量股票我會在估值上要求比較寛鬆。

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日韓化妝品股 (Amorepacific, Kose, Pola Orbis)

最近全球化妝品股炒得興起,大多都不停創新高,今次談談我對幾間日韓化妝品股的個人看法。日韓化妝品是極受惠於中國旅遊及消費市道的版塊。

韓國
Amorepacific (090430): 不要搞錯Amorepacific Group (002790),後者是控股前者,而Etude House及Innisfree的品牌都歸後者。前者依然負責2個品牌的銷售,但要把royalty支付給母公司,一般來說是買090430最直接。我不是十分看好Amore,主因是覺得Amore開始在食老本。Sulwhasoo、Laneige、Innisfree 3個主力品牌都現疲態,Innisfree這種中價市場競爭很大。而且韓國潮流中價產品開始向所謂health & beauty store (即Watsons、Olive Young這種)集中,Amore在H&B store的佔比很少。而Sulwhasoo在高價市場貌似被LG的Whoo比下去。品牌對護膚品來說極度重要,但Amore遲遲沒有有競爭力的新品牌推出。雖然Sulwhasoo及Laneige的代言人宋慧喬及李聖經都是我最喜歡的韓星,但不得不說Amore情況開始有點像日本的花王及數年前的Shiseido一樣。但Shiseido證明了要turnaround不是沒可能,而且Amore的情況遠未到數年前的Shiseido差。

日本
Kose (4922): Kose是亞洲化妝品股中我最看好的,主要是他們擁有非常好的品牌組合。Kose本身比較聚焦中高端的品牌。雪肌精在亞洲極受歡迎,以前Kose還有中國廠房,但已於數年前關了,全日本製造的產品線顯示他們走高端的決心。另一方面,Kose也有西化的品牌如最高端的Decorte及比較年青的Jill Stuart。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北美洲也增長得很好,Kose在2014年收購了Tarte,原有管理層全部留任。彩妝品牌要在美國做得好是極難,因為競爭非常激烈,我不知道Tarte的成功能延續到何時,但至少給了一個扎實的立足點讓Kose繼續擴展。我認為Kose多元化而高質的品牌組合是亞洲化妝品公司中最有機會變成世界級的 (Shiseido除外,因為已經是世界級了)。

Pola Orbis (4927): Pola Orbis比較難說,除了Pola這貴價品牌,Orbis及Jurlique都做得一般,沒有甚麼增長。H2O+在美國銷售也是不斷下滑。新品牌Three有一定潛力但還很小。另外,Pola Orbis在日本主要依賴會員直銷,他們有很多類似美容院的店鋪只賣Pola的產品。而Orbis當年用郵寄起家,現在依然佔了很大部份。這樣的會員制讓他們在日本有很好的客戶忠誠度,但要擴展海外這招就很難用了。Pola的銷售有好幾年都沒有甚麼增長,是去年推出了一枝Wrinkle Shot的大熱產品重新帶動增長,但Shiseido都在去年推出類似的產品。另外,過去2年利潤率大升有一大部份來自減sales的佣金。只依靠Pola及一款大熱產品帶動,我認為很難持續。

個人組合只持有Estee Lauder。

2018年6月14日 星期四

對最近2份沽空報告的意見 (TAL、安踏)

TAL Education被Muddy Water狙擊,說TAL以purchase accounting的方法谷大了盈利。我在剛畢業時曾經買過TAL,但很早就take profit了,是我最感遺憾的股票,沒有之一。Muddy Water的指摘也不是全無道理,我對TAL的非經盈項目數字是有點戒心。但我認為這類purchase accounting很多時都是一次性,除非一直做下去。我認為TAL還是會成為K-12補習的勝利者之一,只是估值極貴,一有甚麼風吸草動市場就先踩一腳。


Image result for 臨時演員


另外,GMT出了一份關於安踏的報告,我認為完全是笑話。首先,報告一棍打落尼話福建公司都是不可信,其實不如索性話成個福建都是假。
報告質疑安踏營運利潤率達23%,比Nike/Adidas都要高很多。但報告沒有提Nike/Adidas大中華區營運利潤率在扣除總部成本前都達35%,扣除總部成本後肯定還是比安踏高。再者,安踏在服裝上的銷售較大,利潤率比較高。其實,全球品牌要營運一個全球供應鏈,以及不同市場用不同的推廣策略,複雜程度比只在中國營運要高很多。再者,全球可能沒有一個市場有中國那樣集中及有實力的消費群體,在中國做生意的規模效應遠比管理一個全球品牌高。因此,以營運利潤率計Nike/Adidas大中華>安踏>Nike/Adidas全球不足為奇。很多外國公司如益力多、大金冷氣在中國的營運利潤率亦遠比其他國家高。GMT連基本消費業務的知識也沒有就只從數字上攻擊安踏。嗱,我不是寫包單話安踏的利潤率沒問題,只是說利潤率高是很多在中國做起規模的公司的正常現象,GMT如要質疑應提出更多證據,而不是只把數字攤出來就話人假。
另外,GMT攻擊安踏FILA銷售翻了數倍,但FILA Korea的royalty income只升了幾個%。又顯示他們完全沒有做功課,FILA中國持有FILA商標,無需付royalty給FILA Korea,只需付一個很小的marketing contribution。另外FILA Korea持有FILA中國股份15%,他們最大的利潤來源是分取FILA中國15%的利潤。GMT連基本的事實也搞錯,可謂影衰同行。
一般沽空機構就算幾頹都會話手上有些政府文件、員工訪問之類證明自己有做功課,GMT連這些都沒有只拿一些財務數據比較,連基本分析也沒有。安踏做咁多M&A,呢排興插公司用purchase accounting做手腳,GMT用呢招也比現在毫無分析要好。臨時演員也是演員,交下戲都要吧?

個人組合沒有TAL及安踏,但有Nike。



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好書推介 - 揭開上市公司的會計技倆

今個月全月在外地工作,因此寫些較易的題材。

新秀麗被沽空報告指控使用會計上的技倆粉飾收入,不其然令我想推介這本書給大家。

書名: Financial Shenanigan - How to detect accounting gimmicks & fraud in financial reports
中文書名: 財技騙局
作者: Howard M. Schilit

此書需要有一定會計基礎才能理解當中意味,但很值得一看再看。

我認為其中很重要的環節是有一些公司如何把現金流谷大。很多人認為現金流很難造假,但不代表不能。很多人在現金流量表只看經營現金流的數字而不看怎樣計出來就很易中招,書中舉出不少例子是上市公司如何把現金流谷大。例如把應收帳款賣給銀行取得現金,但銀行可於未來賣回給公司,很明顯這是一單融資,但有公司就把這個放到經營現金流。

讀完這本書,我認為最大得著如下:


  1. 不是只有小公司會做會計變法,書中很多例子是大公司如IBM、Intel、Delphi都有份
  2. 但做會計變法不代表做假,財務報表本身就有很多"意見"成份。
  3. 很多會計變法都是把應有的收入或支出移前或移後,而且很多時候是一次性的,拉長時間來看其實沒甚麼影響。所以? 炒季度中伏的機會較大,長線投資不太受影響。但要小心踩進一些長期做假的公司,要長期做假的公司應該是挺大的騙局。
  4. 很多時要對商業模式有一定才能了解該公司的一些會計上的假設是否合理,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
  5. 財務報表上的附註要多看,很多時公司是在附註上把一些會計上手腳放到附註。就像市面上的基金廣告一樣,很多不好的細節放到極細字的disclaimer上,你中招時只能怪你無睇清楚。


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

2018年5月 個人組合小結

5月回報+4.9%,跑贏大市,標指+2.2%,組合年初至今回報+7.0%。

5月表現最好的是Micron,即使很多券商(例如摩根士丹利、中信里昂)都認為DRAM週期已到頂,但Micron已連續第2個季度於季中週中盈利及收入指引。而且這次更誇張的是宣佈總額100億美元的股份回購計劃,注意宣佈前Micron的市值也只有600多億美元。一方面這顯示了管理層對DRAM週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顯示了Micron對資本開支的紀律。另外表現好的股票也包括月頭加碼的Nvidia,以及Alibaba。


新秀麗 (1910 HK)被沽空機構追擊,個人組合曾經持有但已在去年底沽清。新秀麗已作出解畫,我認為有些東西還未完全解釋,例如為何本身以NRV紀綠的存貨數字是錯的而現在有人攻擊就restate。

但個人的簡短結論是,該沽空報告有些數字本身是錯的。用Samsonite亞洲的breakdown去推斷Tumi亞洲breakdown本身也很有問題 - Samsonite其他品牌及Tumi是檔次完全不同的產品。另外,報告第6頁質疑新秀麗逆網購的潮流,購回亞洲分銷商以及大開門店,我認為沽空者不了解零售生意以及純粹轉移視線。
有關CEO及跟CEO家族生意有關的印度業務的指控是有一定道理,而CEO已經辭職。更重要的是,新秀麗的靈魂人物其實是非執行主席Tim Parker,在2014年9月前一直都是CEO。Tim Parker才是把新秀麗由接近破產到全球最大的行李箱公司的功臣。踢走CEO Ramesh,把印度的問題更正,短期來說對新秀麗是一個陣痛,但無阻其繼續成為全球行李箱龍頭。
那新秀麗的估值貴嗎? 我認為未跌前是貴的,否則不會在去年底沽清。這件事件又令我更加明白即使是好公司,價格上也是要有一定紀律,高估值的公司少許差錯就可以大跌。

5月買賣少量淨買入,主要是把非核心的持倉踢走。


組合十大持股

                               比重         
騰訊                        8.7%
Visa+Mastercard    6.4% (我並沒有特別區分V跟MA,都視為同一個主題)
Microsoft                 5.8%
Amazon                  5.5%
Nvidia                     5.1%        
Alphabet                 5.1%
Palo Alto Networks 4.8%     
Alibaba                   3.9% 
Salesforce.com      3.9%          
Micron                    3.4%

組合持有27隻股票
另持有現金8%,這現金水平不是我整副身家的現金,是扣除了一部份雷打不動的備用現金後的現金水平。另外如果該月份沒有任何交易,現金水平是會上升的,因為每月都有工資收入供我投入到股票組合中。

月中把萬洲國際、維他奶、新世界發展及Aptiv沽清。Aptiv在auto parts來說擁有差不多最sexy的故事,但全球車市表現一般般,而且開始有不少人質疑自動駕駛汽車。我不認為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會停下甚至慢下來,但Aptiv出了業績有個反彈,而且估值不算特別吸引,見有好價先行獲利。維他奶則是股價突然有大突破,見有好價也在高位沽出,但隨時有好價又會買回。
本月在業績後買入了新東方(EDU US),一直都很喜歡K-12補習板塊,但估值很高因此沒有買入,新東方股價超過半年都是橫行狀態,估值慢慢回復至比較合理的水平。另外亦繼續於最核心的持股如Alphabet、Microsoft、Nvidia加碼。其他新增倉位包括Estee Lauder及微博。

2018年5月21日 星期一

給騰訊說一些好話,以及一些風險提示


圖片來源: 搜狐

本週末有事忙加上騰訊業績比較time sensitive,故今天發文而本週六不會發新文章。

騰訊上週出了2018年第1季業績後股價略有反彈,我認為業績只能算中規中矩。原因是剔除投資重估收益後經營溢利只增長了28%,以騰訊的高估值來看,這樣的業績只能說一般。

現金流方面我沒甚麼意見,不知道是否跟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一些付款新規有關,京東及唯品會Q1都是這原因有明顯的現金流調整,但這些調整都是一次性的。另外,季度現金流有上落是挺常見的事,暫時在這項目我還是抱中性及觀望態度。

遊戲業務表現還算可以,但PUBG遲遲未能打開收費模式,有傳是因為限韓令還未完全解決。但PC版Fortnite已經開始向監管部門申請。騰訊作為娛樂+媒體巨頭,我認為最大風險不在於甚麼騰訊不再創新的批評,而是政府監管風險。當然,政府監管會有礙創新。

廣告業務表現強勁,特別是社交廣告增速再加快。媒體廣告則仍處於內容平台調整期,增速是靠騰訊視頻支撐。

整體業績只能說一般。

------------------------------------------------------
最近炒得熱烘烘是很多人批評騰訊不再創新,這就有一個問題,很不幸的就是中國互聯網公司何時有真正創新過? 中國互聯網公司致勝關鍵都是先發制人把外國的東西抄進國內再用網絡效應大啖大啖咁食,遊戲的玩法一直是這樣而大部份公司包括騰訊一直都是依這路線去玩。批評騰訊批得最狠的是今日頭條,今日頭條的信息流產品也不是甚麼創新,只是他們從3,4線,競爭沒怎麼激烈的城市起家。他們的短視頻平台: 火山、西瓜、抖音也不算十分創新,快手比他們早得多。

我認為騰訊是輕視了短視頻的快速冒起,但已在作出調整。很多人認為你讓其他對手冒起就代表有被覆滅的危機,我認為這是太過敏感,因為中國的情況跟很多地方不同。很多所謂新對手是乘著中國3,4線城市一直沒有很多app主力服務那些人的痛點而來的。又以今日頭條為例,其實就是微博主要用戶為1,2線城市人群,而今日頭條把類似的模式搬到3,4線城市去。中國城鄉差距是很大的,我一直認為坐在深圳、北京、杭州的互聯網產品經理未必真正理解3,4線人群的需要,因此這方面有新對手做填補是正常的。但這不代表那些新對手能輕易踩進1,2線城市搶奪現有巨頭的份額。再者,中國市場是很大的,人們用app的習慣其實也挺分散。真要擔心競爭其實一早就應該擔心微信及微博各自踩入對方的領域,但事實是兩者可以並存,而競爭其實一直都在。

另外,騰訊現在主要是在現有平台做延伸,Amazon也是不斷於現有平台做延伸。但於現有平台做延伸不等於沒創新食老本,微信小程序就是一個例子,我認為這個是一大創新而且直接繞過app store。跟據Questmobile的數據,微信小程序去年12月底改版後已極速成為有2億日活躍用戶,我認為有很大潛力。

另外,即使是外國巨頭Amazon, Facebook, Alphabet也不是年年推出極成功的創新產品。而事實上,成功的創新產品,即使5年才出一個也夠了。
---------------------------------------------------------
對騰訊的風險提示:

1. 我認為這適用於所有中國互聯網公司,如上所述,3,4線城市起家的app例如快手、今日頭條、甚至拼多多下一步的擴張肯定是向上發展,而其他巨頭如微博、京東、百度肯定是向低的城市沉澱。今年2幫人將會直接競爭,我認為向下沉澱的巨頭會有較大優勢,但獲客及推廣成本今年一定會提升,造成短期的盈利受壓。另外,支付寶及微信支付本身已經打到飛起。

2. 騰訊跟5年前不同,現在已經是全內容平台的超級巨頭,而且內容平台的性質比電商如阿里巴巴敏感得多,監管壓力只會一直上升,但這個風險投資者沒有辦法避免,只能透過控制注碼。

個人組合最大的持倉正是騰訊,但這是由於4年前大學畢業買入以及中途加過倉並揸到現在而其股價不斷上升,其實並不想持有接近10%。短期(1年)來說我認為騰訊能大幅跑贏大市的機會不大,所以我只會由得組合變大去稀釋騰訊的影響,降到7%再作打算。

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談一談我對MAAA (Microsoft、Amazon、Alphabet及Apple)的看法 (1)

今次談一談我對MAAA(Microsoft、Amazon、Alphabet及Apple)的看法,前三者都是個人投資組合中最核心的持股,而Apple曾經也是,但已在去年底賣清光。

我首先談一談Amazon及Apple,兩者是一個很好的對比。前者雖然增長快速,但只賺一個極低的利潤率,用會計盈利計PE的話達過百倍,而且是一家淨負債公司。後者則是利潤率極高,每年賺超過400億美元的盈利,賬上大把現金,市盈率只有約15倍。但我在去年底時就把Apple沽清,集中在其餘3隻MAA身上。

“Almost all good businesses engage in 'pain today, gain tomorrow' activities.” - Charlie Munger

我認為判斷一間公司最重要是公司的競爭優勢,即所謂護城河。我一直認為Apple有很強的護城河。除了品牌優勢外,就是iOS整個生態系統的轉換成本頗高,用戶用開Apple的產品就不會輕易"轉會"。Apple的服務收入平均增速超過20%,現在已佔總收入2成,可以看出這個生態圈給Apple帶來很多好處。雖然iPhone X的銷售遠比預期差,但我認為消費者還是很樂意留在Apple的生態圈,只是換機速度慢了。

然而,我沽清Apple的原因是我認為Apple沒有明顯擴闊護城河。Apple Watch的確是一個不錯的產品,全球最好賣的智能手錶,我對智能手錶越加普及極度有信心。Apple如何善用Apple Watch去延伸平台的闊度是非常重要,健康可以是一個方向。但除此之外,Apple的平台沒有明顯加闊之勢,服務收入有大約四成都是App store,另外一個增長點應該是Apple Music,但這些增長點都沒有大幅擴闊Apple的護城河。

Apple曾經也提過iCar這東西,然而都是只聞樓梯響。Smart speaker Homepod更被Amazon Echo打得落花流水,讓Amazon取得一個智能設備的終端入口。我大約4年前大學畢業時已買入Apple作長線投資,2015/16年Apple曾經有3成drawdown都不離不棄。一直認為科技發展空間還是極大,而且Apple佔據了高端智能手機的高地,又擁有極多資源去創新。有一手好牌,而其實Apple也打的不錯,只是看來其他科技巨頭打得更好更進取。

題外話
在Amazon的書"The Everything Store"中,Jeff Bezos曾經說過Steve Jobs的錯誤是把iPhone定價太高,變成一件利潤太好的產品,結果吸引大量競爭對手。按照Bezos的邏輯,如果iPhone由他打骰,應該會像小米一樣,硬件以極低利潤率出售,擴大了用戶再建立生態系統。我其實不認同Bezos這個邏輯搬到iPhone上。Amazon建立AWS雲計算的時候,他們是行業先行者,這個先做大市佔再建立生態的策略十分合理。但iPhone其實並不是手機先行者,老早已經有Window Mobile,Nokie的Symbian,Blackberry在競爭。站在當時的角度,用利潤率極低的產品搶市佔隨時被現有對手反擊鬥燒錢,我認為用回Apple一貫的高端品牌、差異化產品是十分合理。但我想說的是,Amazon及Apple走的是2種完全不同的哲學,但都是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因此分析企業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要隨時間學習。

下回談談我對Amazon的看法。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2018年4月 個人組合小結

4月回報-0.3%,跑輸大市,標指+0.3%,年初至今回報2.2%。

4月表現最差的是台積電、Micron及閱文。台積電調低了全年增長預測,主要是來自高端手機 (iPhone)的需求減弱拖累。台積電的業績一下子打沉全世界Apple相關的股票。另外,美國打沉中興後,市場非常擔心華為的情況,又一下子打沉華為相關股票,包括港股瑞聲、舜宇、以至中軟國際等。幸好組合真正和手機直接相關的只有台積電及Micron,不算特別受傷。


4月是淨買入,因為一些家庭財務安排,未來數月都會有薪金以外的現金進來股票組合,因此現金水平還是繼續提高,變相減倉。


組合十大持股

                               比重         
騰訊                        8.8%
Visa+Mastercard    6.3% (我並沒有特別區分V跟MA,都視為同一個global digital payment的主題)
Amazon                  5.5%        
Microsoft                 4.9%
Palo Alto Networks 4.6% 
Alphabet                 4.0% 
Nvidia                     4.0%     
Salesforce.com      3.7%          
Alibaba                   3.6%           
Softbank                 3.4%

組合持有28隻股票
另持有現金10%,這現金水平不是我整副身家的現金,是扣除了一部份雷打不動的備用現金後的現金水平。另外如果該月份沒有任何交易,現金水平是會上升的,因為每月都有工資收入供我投入到股票組合中。

月中把工商銀行沽清,工行也是1月初建倉時貪其beta,上月也提過市況繼續不明的話會繼續向beta股開刀。
本月買入Salesforce.com及Palo Alto Networks,兩隻都是在我十分喜歡的主題,而且兩間公司都有很強的優勢。
今個月最令我不安是很多業績好的股票都是彈一下就無力,所以取態還是非常審慎。買貨是會的,但力度應會比現金流入速度慢,其實也是慢慢減倉。另外買貨更加嚴守紀律,市好時就算基本面不是有極大信心,但短炒有得搏都會搏下,現時市況一定不會這樣做。

另外,組合極度集中於科技股,雖然各種科技股的drivers都不完全一樣。但基本都是對1. 消費者支出 或 2. 企業支出 的增長有較大的exposure。如果我加倉消費類股份去所謂分散投資其實是自欺欺人,只會加重自己對消費支出的exposure。因此5月希望是選擇一些高質素又可以避開這2種drivers的防守性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