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

有關投資的peace of mind

本身好少閒日出post,但出trip等飛機返港實在太悶,用這段時間做左d要上網先做到的事,上到機再做d不需要上網都做到的事 - 即是閱讀。

早排睇左唔少樓,其中一個最大的感覺是對很多人來說,買樓的回報確是不錯,但最重要的是peace of mind,即是你揸住舊實實在在的資產感到很安心。連一些在金融市場打滾多年的前輩都有這樣的想法。如果用理論去解釋,一個投資者追求的其實不是return,而是所謂Utility,最簡單的模型是只有回報及風險(以波動性作為proxy)2個parameters,即是說風險越低,要達到同一Utility的回報就越低,其實就是跟常識一樣,但簡單複雜化了的廢話。但個人認為風險這回事是近乎不可知的,好多野無親身奶過野係唔知原來個世界係可以咁,很多時很多風險無法事前判斷出來,即使判斷了也未必會發生,好多時就係得個驚字。所以就做成了peace of mind的重要性,就是一種信念,揸住呢樣野你會瞓得安樂d就夠了。

每人對peace of mind的定義都不同,亞洲傳統觀念都普遍對實物資產特別是樓有種peace of mind,金甲蟲對金的“迷戀”是另一類。自己個人則對高質素的公司有種peace of mind,一間有質素的公司加上有質素的管理層,有能力應對不同的風浪及挑戰,在合適的價格買入後唔洗煩。

自己對ETFs則盡量不買,一來認為自己有選股能力,二來則是peace of mind的問題。一隻ETF閒閒地幾十隻股票,如何有個conviction覺得這個組合會持續帶來良好回報呢?過去數十年美股只出一招 - 平均分注買S&P 500 ETF就夠,但其實美國是個特例,買日股的在abenomics前不知捱了幾多年,買新興市場的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捱,買恒指的還可以接受但其實也很一般,但A股的更不用說,完全跟中國經濟沒甚麼關係。很多sell基金的會話新興市場GDP增長快,是投資的好地方,我認為這完全是bull shit,我曾經出post說過股市要看盈利增長,有GDP增長又不等於有盈利增長,一個行業可以快速增長但所有參與者打到死無人賺到錢。Warren Buffett叫人買S&P 500 ETF,其實佢好強調一點:American Tailwind,即是美國企業總體可以持續帶來盈利增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assumption,可惜很多地方這assumption都不一定是對的。

但這只是個人的意見,不同的人對自己買甚麼覺得安心自己最清楚,自己則盡量在自己能力圈內活動,先求不敗再求勝,同時不斷學習擴大自己能力圈。

話說回來,這post是我身處一個新興市場的時候打完的。

2019年4月12日 星期五

2019年 3月個人組合小結

                    3月       年初至今      
組合            +3.3%      +12.3%       
SPY US      +1.4%      +13.5%     
盈富            +1.7%      +12.9%        
ACWI US    +1.6%      +12.5%       
(ETF表現用Bloomberg提供的總回報,是假設了股息再投資,並不代表個人投資者的真實回報)

3月全球繼續升,個人組合總算跟上反彈浪。最大的contributors是維他奶、NVDA及Apple。Apple正式宣佈推出多項服務,個人在去年底今年初一直收集AAPL股票,暫時回報不錯。可恨自己實在太忙影響自己執行力,否則以AAPL當時估值自己會更aggressive去買。個人認為AAPL及AMZN是在消費層面極為稀有的公司,比Google更甚,有時間再解釋。


組合十大長倉持股
                               比重         
Microsoft                6.1%
Visa+Mastercard    5.5% (我並沒有特別區分V跟MA,都視為同一個主題)
Alphabet                 5.1%
維他奶                    5.0%
Amazon                  4.1%
Apple                      4.1%
Palo Alto Networks 4.1%
Salesforce.com      3.6% 
騰訊                        3.5%
Adobe                    3.1%
LVMH                     3.0%
Nvidia                     2.9%    

組合持有31隻股票 (包括短倉)
淨倉位 (長-短-現金) 為70%。

3月淨買入,包括新增了藥明生物及陌陌,增持ISRG和Adobe及平掉中國ETF的淡倉(走得太慢,但好彩沒有更慢,證明自己更不適合做頻繁交易)。另外沽清Shiseido及Estee Lauder,個人認為化妝品不是進入
自動導航mode的好選擇。

化妝品業務競爭激烈,除了大牌外現在還有很多KOL自己搞的小牌進入競爭。每個牌子都有週期,選股一定是選多品牌而且管理層執行力強的公司,但即便如此,品牌的起落還是很多。個人在消費版塊寧可直接買LVMH然後由得佢,多品牌多品類 (皮具、酒、珠寶腕錶、化妝品)而且主力品牌LV不用多說,是極難被取代的品牌,相反護膚品牌即便如Lancome、La Mer的品牌力個人認為還是會被取代。

2019年4月5日 星期五

買樓與壓力

最近很多朋友借樓市一點回調買樓上車,其實我也認同這是個不錯的機會,個人認為美國通脹結構性地難以大升,息口也會結構性地低迷。這個短暫的調整只會加強物業持有者的信心,未來二手樓價隨時只會企得更硬。

自己這段時間也有跟朋友一齊睇樓,但感覺非常矛盾,遲遲作不出決定,原因有幾方面:

1. 短期內無自住需求。自己跟家人同住,出港島區番工door to door大約1小時,對大部份人來說很難捱。但自己工作比較奇特,最大部份時間係read and think,output好多時出個email就搞掂。坐車又好,出trip坐飛機又好,在家又好,其實生產力同坐係office差不多,最緊要係output的quality而不是quantity。番工近左其實無分別,只是在車上的reading and thinking變成早點到office做。有時交通不暢同老細講聲遲d番,收工早d閃人都唔會有問題。加上自己喜歡新界生活環境,又未識到新女友,短期都無原因搬出去住。

2. 投資需求的疑問: 有朋友話唔住都可以投資 (當然買來出租最多只可做5成按揭),咁就要睇
個lump sum有幾大同回報如何。自己無跟得樓市好貼,租金回報可能有2厘多,但唔知扣埋transaction cost、雜費、維修(租客整壞呢樣果樣)後回報如何。最後當然是搏資本增值,個人理解係租金有得升,樓價就可以升。樓係少有能做到咁大咁優質的槓桿的資產,leverage後回報看似不錯,但其實如果buy and hold當你慢慢還錢,槓桿會越來越低。自己未詳細研究用槓桿賺好多錢的高手係點玩法。當然有樣野我認同係自住同投資可以完全分開,買左一個來投資萬一過一段時間又有自住需求,自己搬入去又得,自己租另一個地方住又得。

3. 心態上的壓力: 自己的工作算是高壓行業,收入看似不錯但job security遠不如很多例如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政府工,risk-adjusted收入不算特別好。自己暫時表現在公司中好於其他人,我認為一大原因是自己心態上比較不同。一直以來我都感覺自己人生自由自在,沒甚麼束縛,面對困難自己心態上調整速度遠比其他人快。情況就像職業運動員,很多時不一定贏技術,而是贏心態同抗壓。自己很擔心揹左層樓同按揭在身,每個月有一筆數要還,會打破這個心態上的平衡最後影響自己工作表現。早排大大老細話年底很大機會升我職,如果升得成未來2,3年就是高速上升期。個人一廂情願的想法:如果在自己行業做得成功,係唔應該擔心買不到樓。有朋友說如果做得唔成功甚至被迫轉行,都叫有層樓揸手,其實如果去到如斯田地,我驚就算買左樓都未必有能力供下去。同投資股票一樣,我做事第一件事通常係諗點樣唔好奶野,如果整件事的backbone是在我事業上的表現,那我就十分擔心心態上的平衡被破壞這問題。

就是這樣,自己一直得個睇字,遲遲未上車,隨時今轉都會miss左機會。自己儲錢速度及個人組合表現其實不擔心追不上樓價,但的而且確6球樓下的機會越來越少時,最後會變成等運到等政府放寛按揭成數。歡迎各位指出思路上的盲點。